淺談高血脂與新型降血脂治療藥物

淺談高血脂與新型降血脂治療藥物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 蔡佳伶醫師 / 林肇鋒醫師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心血管疾病是造成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而心血管疾病泛指包含心臟及血管的相關疾病,例如心肌梗塞、腦中風、周邊血管疾病等等。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110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佔據第二位及第四位,而高血壓性疾病的排名也逐年上升。在人口高齡化趨勢下,預防心血管疾病及提高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是現今重要的課題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乃是動脈粥樣硬化。隨著年齡老化而動脈血管彈性降低,加上血管內壁有膽固醇、脂肪或其他物質的堆積,進一步引起血管內壁的發炎反應,最後形成動脈硬化斑塊;而動脈硬化斑塊持續形成與累積則造成血管阻塞,進而導致組織出現缺氧或缺血的現象。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三者關係緊密,不僅時常伴隨發生,也是引發動脈硬化斑塊形成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頭號警訊,但高血脂症病人通常無明顯症狀,主要仰賴抽血檢查而診斷,因此容易令人輕忽其重要性。糖尿病病人同時合併高血脂症的比例約有五成,且比例隨著罹病時間增加而上升,因此糖尿病病人更應正視血脂異常所帶來的影響。

  將血脂維持在理想範圍內是預防動脈硬化斑塊形成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不二法門,其中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是最重要的基礎,避免高膽固醇食物以及油炸食物、攝取可溶性纖維,規律運動、維持健康體重。如果經歷三至六個月的控制飲食及規律運動,膽固醇仍無法達到目標數值,則需要進行藥物治療。

  膽固醇可簡單分類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的膽固醇,是造成動脈硬化及動脈血管病變的元兇之一;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則有「血管清道夫」之稱,對動脈血管具有保護作用。根據現今研究,提升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所帶來的好處無法完全抵消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心血管造成的傷害,因此如何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仍為目前醫學指引所建議的治療重點。

  目前臨床上最為廣泛使用能夠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藥物為史塔汀 (statin) 類藥物與依折麥布 (ezetimibe)。史塔汀 (statin) 類藥物的降血脂效果隨劑量增加而增強,且能合併ezetimibe一起使用以達到更好的降血脂效果,副作用乃是肌肉疼痛與肝功能指數異常,但發生率極低,停藥之後即可恢復。Ezetimibe能抑制腸道對於食物中膽固醇的吸收,進一步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 (PCSK9) 抑制劑則是近年來較新穎的降血脂藥物,眾多臨床研究已證實PCSK9抑制劑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也不會出現肌肉疼痛與肝功能指數異常等副作用。

  根據大型的臨床研究顯示,使用口服史塔汀類降脂藥物仍無法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病人,若加上PCSK9抑制劑則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幅可達50%以上。PCSK9抑制劑屬於一種單株抗體,其藥理作用機轉乃是透過肝臟細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接受器來增加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清除率。使用方法為皮下注射,兩周一次,常見的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紅腫疼痛。自109年4月起中央健康保險署開放給付PCSK9抑制劑,針對已出現心血管疾病且使用史塔汀類及其他口服藥物仍無法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病人,經醫師確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之後可申請使用。目前臺灣的血脂臨床治療指引也將PCSK9 抑制劑納入建議藥物之中,為心血管疾病以及遺傳性高血脂疾病 (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病人提供了一個治療的新契機。此外,貝培多酸 (bempedoic acid) 也是最近發展的新型藥物之一,它能抑制肝細胞內膽固醇的合成以降低血脂,藥理機轉與史塔汀 (statin) 類藥物相似,但不會出現肌肉疼痛的副作用,對於老人與無法耐受史塔汀 (statin) 類藥物的病人是一個可行且有效的選擇。目前貝培多酸 (bempedoic acid) 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 核准使用,期望未來能在台灣上市,提供醫師與高血脂病人更多的治療利器。

  目前許多關於降血脂的藥物治療正在迅速發展中,能為不同類型的病人提供了降低心血管風險的新選擇。然而,預防心血管疾患的基石仍為保持良好的生活型態並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定期檢測血脂數值、維持理想體重並戒菸戒酒,才能增進健康,遠離心血管疾病。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2 No.4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