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糖尿病患戒菸

協助糖尿病患戒菸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張皓翔醫師

  吳先生52歲,因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低密度脂蛋白過高、高密度脂蛋白過低)規律就診與服藥2年多,菸齡超過35年,過去3個月每天約抽1包菸,太太一起陪同就診且一直碎念,希望他能戒菸,而吳先生個人雖知道吸菸對健康不好但仍沒有決心與意願戒菸,為了協助他達成戒菸的目標,衛教師轉介戒菸門診,希望協助他達成戒菸?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的最主要死因,以吳先生為例,男性、吸菸、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他同時具有心血管疾病的多項主要風險,為了血糖、血壓、血脂控制吳先生願意規律服藥,每3個月回診一次,面對有著同樣的健康風險的吸菸,明明只要下定決心就能根除,卻遲遲不能下定決心?就健康促進的角度來說匪夷所思。因此須了解吸菸者的心理和想法,同理他們理解他們,再來尋求突破的方式。吳先生表示”我甚麼壞習慣都沒有,就只有抽個菸,十幾歲就開始抽了,也沒甚麼一定要抽的理由,但是有人給我碎念就不開心戒”。這是吸菸者家庭中常見的對話,也是陷入僵局的原因,兩方陷入賭氣而沒有進展。

吸菸者面對戒菸的常見的迷思(藉口),舉例如下
(1)我甚麼壞習慣都戒了,只剩香菸了還要我戒?
(2)我的某某好朋友戒菸之後沒多久就得病了(肺癌)、死掉…
(3)戒菸食慾增加、會變胖
(4)工作壓力很大抽菸才能協助紓壓
(5)沒抽菸上不了大號
(6)抽了那麼多年都沒事

面對吸菸者這類迂迴的藉口,家人不要正面對決,而應試著了解吸菸者的需要跟困難,切記”碎念不能化為驅動力,同理與支持才是關鍵”。

  首先須評估吸菸者是處於戒菸的哪個階段,吸菸者戒菸會經歷幾個階段,
(一)懵懂期:未來六個月中沒有改變行動的意圖;吸菸者未察吸菸的問題,或者對於吸菸的模式無意改變,特徵是一提到戒菸就生氣甚至暴怒。
(二)沉思期:這個階段有意在未來六個月間採取行動戒菸;開始覺察到吸菸的問題,但同時持有繼續吸菸以及停止吸菸的矛盾心情,多數吸菸者屬於這個階段,應鼓勵他們進入行動。
(三)準備期:意圖在未來一個月內行動,並已有一些行為朝向這個方向;為改變行為做下決定,可能開始出現一些小改變。
(四)行動期:已開始改變行為,但未滿六個月;改變行為開始戒菸,如不買菸、減少菸量,伴隨著一連串的失誤以及再度使用菸品,如朋友聚餐喝酒後一起吸菸。
(五)維持期:改變行為(戒菸)已超過六個月;新行為模式已較穩定;預防再復發的技巧協助個案維持改變的行為。
(六)復發期:部分戒菸者再度吸菸。判斷吸菸者處於哪一個階段,並給予適當協助將可事半功倍。

  協助吸菸者從懵懂期或沉思期往前進到戒菸行動期需要動機式晤談,一般民眾未接受訓練自然無法作專業的會談,以下有幾個系列的問題可以針對原議回應的吸菸者進行提問,有助於吸菸者自我察覺吸菸的誤謬,進而化為戒菸行動。
步驟1:如果你有可能想戒菸,那是為什麼?
如果回答不可能,此吸菸者處於懵懂期,無意戒菸。
步驟2:你有多想戒菸?(0-10),請吸菸者由0~10評一個分數。
步驟3:你怎麼沒選擇更低的分數?
請吸菸者為自己的分數說明(多半原因是吸菸的缺點)
步驟4:想像你巳經戒菸,那會有什麼好處?
請吸菸者闡述戒菸的優點。
步驟5:這些結果為什麼對你來說很重要?
步驟6:如果有下一步,那會是什麼?
請作總結,吸菸有壞處、戒菸有好處,那還不行動的原因在哪裡。

  以吳先生為例,轉介戒菸門診並願意就診顯示他應該在行動期,這個時候應評估他菸癮程度、實際戒菸可能的困難,訂定戒菸計畫並依據他的需要給予戒菸藥物減緩尼古丁戒斷症候群,增加戒菸成功率。目前國健署補助的戒菸輔助藥物有3大類,尼古丁取代、戒必適以及bupropion等,都能有效增加戒菸成功率。如果能有戒菸衛教師的專業協助與追蹤更能強化戒菸效果。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調查,70%的吸菸者想完全停止吸菸,有41%的吸菸者在過去一年中曾因此停止吸菸一天以上,然而吸菸者嚐試戒菸能持續3個月以上的機會不到5%。究其原因,菸癮是吸菸者難以戒菸成功的主因。透過家人與環境支持,配合戒菸藥物協助,在台灣戒菸門診平均6個月的戒菸成功率能達到20~30%,相較於其他慢性病,治癒率相當不錯。

  戒菸好處極多,健康上有助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病風險、癌症風險…等,經濟上能節省金錢,也常能增進家庭融洽。心動不如馬上行動,一起戒菸吧!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2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