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問與答《2019 No.2 糖尿病家族》

糖尿病問與答《2019 No.2 糖尿病家族》

蔡明翰醫師

Q: 我最近幾個月出現便秘的症狀,以前每天都可以正常的上廁所,現在大約3、4天才有辦法排便一次。我的血糖控制的不是很理想,糖化血色素大都在8%~9%左右。請問糖尿病會引起便秘嗎?朋友介紹我購買益生菌來治療便秘,請問真的有效嗎?
A:  根據國外的流行病學研究,糖尿病患者發生腸胃道症狀的比率相當高,有的研究甚至高達70%。人體從口腔到肛門的整個腸胃道系統都可能受到糖尿病的影響,例如:口腔出現唾液腺分泌減少、食道發生逆流性食道炎、胃部發生胃輕癱(gastroparesis)、腸子發生腹瀉或便秘等等。便秘的盛行率在第1型糖尿病患者約為33%,在第2型糖尿病患者約為28%。一般人即使沒有罹患糖尿病也會有便秘的困擾,發生便秘的危險因子包括:懷孕、老年人、女性、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纖維攝取不足、水分攝取不足、缺乏運動、處於壓力的環境、內分泌失調(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藥物的副作用(例如:嗎啡類藥物、抗膽鹼藥物)、腸阻塞等等。而糖尿病患者比一般族群更容易發生便秘,其主要的病生理機轉包括:
(1)神經病變導致腸胃道的蠕動變慢
(2)肛門直腸的反射功能減退
  而神經病變又包含腸胃道的自主神經病變及腸肌神經元(myenteric neuron)減少,兩者皆會導致腸蠕動變差而增加便秘的風險。而所謂肛門直腸的反射功能減退,例如當直腸因糞便堆積而擴張時,仍無法誘發人體的便意感來適時的排便,因此而增加便秘的風險。根據國外的研究報告,糖尿病的患病時間愈久、或是血糖控制愈差的情況,罹患自主神經病變的風險就愈高。你的血糖控制不良,糖化血色素位於8~9%,的確會增加自主神經病變的發生。
  除此之外,你可以檢視自己有沒有末端手指或腳趾麻木的症狀,研究顯示如果糖尿病合併周邊神經病變,發生便秘的機率是對照組(沒有周邊神經病變)的將近2倍。當然某些糖尿病藥物也會造成腸胃道的不適症狀,例如:雙胍類藥物(Metformin, 如:伏糖、利糖平)剛開始服用時容易有腹瀉、噁心、腹脹及消化不良的症狀;醣甘酶抑制劑(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如:醣祿錠)剛開始服用時容易有腹脹的副作用;而GLP-1類似物(胰妥善、易週糖)剛開始注射時容易有噁心、腹瀉、嘔吐或便秘的副作用。建議你先檢視自己最近的生活型態或周遭環境是否有改變,進而影響到日常的排便習慣。
  注意你最近這幾個月是否有服用新加入的藥物。但是要小心除了便秘之外有沒有其的合併症狀,例如腹痛、血便等等,請記得這些年來台灣的十大癌症排行榜第一名就是大腸癌(尤其是男性)。糖尿病患者發生大腸癌的風險比非糖尿病族群增加27%,而且糖尿病合併大腸癌的治療預後也比較差。最簡單的篩檢方式可以檢驗你糞便中的潛血反應,以及肛診來檢查是否有直腸腫塊。比較特別的是,國外的研究發現服用雙胍類藥物(Metformin)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甚至非糖尿病的受試者每日服用250毫克的Metformin也能減少大腸腺瘤的發生。
  至於你朋友提到的益生菌,在動物實驗中的確可以改善腸道的菌落環境,進而調整腸液的分泌、軟化糞便及改善腸子的蠕動功能。雖然益生菌的菌株有很多種,但是用於便秘相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及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而且用於大規模的人體試驗也很少。曾經有大陸的學者使用益生菌來治療糖尿病患者的便秘,發表於去年的『中華內科雜誌』,一百多位的受試者接受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的口服治療後,腸子的蠕動功能及便秘的症狀都有顯著的改善。不過目前醫界對於益生菌在便秘的治療仍未有一致的共識與結論,建議你與營養師討論增加飲食中膳食纖維的量,或許就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9 No.2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