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腎功能,從定期篩檢開始!

守住腎功能,從定期篩檢開始!

嘉義長庚新陳代謝科 林詠翔醫師

「醫師,請問這次抽血報告的腎臟功能如何?」一直以來,腎臟病一直是糖尿病友關心的重點之一,甚至也會直接問到腎絲球過濾率或蛋白尿情形等,顯見糖友對於糖尿病合併腎臟疾病的認知逐漸普及。根據2019年健保資料庫數據統計,第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36%合併慢性腎臟疾病,而且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是目前造成洗腎的頭號原因,卻也是最容易「早期發現、延緩惡化」的併發症之一。

如何早期發現腎臟疾病?
根據指引建議,所有糖尿病病友每年至少應檢查一次下列兩項指標:
一、尿液白蛋白與肌酸酐比值(UACR):若 ≥30 mg/g,代表腎臟開始滲漏蛋白,需積極追蹤。
二、估算腎絲球過濾率(eGFR):若 <60 mL/min/1.73m²,表示腎功能下降。
只要兩者其中之一異常,且持續三個月以上,就可診斷為「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

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的分期
依據UACR以及eGFR數值,可將腎臟病進行風險分期,如圖所示(參考資料:國健署,早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手冊)。低風險及中度風險者,每年建議監測一次UACR及eGFR;高風險者,每年建議監測二至三次;超高風險者,每年建議監測三至四次。
 
控好三高,是保腎基本功!
血糖:理想的血糖控制可減少或延緩白蛋白尿的發生以及腎功能惡化,但須與醫療團隊討論個人化的血糖控制目標,例如糖化血色素或是連續血糖監測的達標時間百分比,以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血壓: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疾病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而良好的血壓控制,將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一般而言,建議將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
血脂: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疾病及血脂異常者,建議以飲食、生活型態改變及藥物治療,將低密度膽固醇(LDL)降低50%以上,或降至<70mg/dL。合併心血管疾病者更建議降至<55mg/dL,以減少後續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有哪些藥物能保護腎臟?
根據2024年台灣糖尿病腎臟疾病照護指引,有四類藥物可優先考慮使用:
一、    血管張力素轉化酵素抑制劑(ACEI)或血管張力素接受器拮抗劑(ARB):為降血壓藥物,能夠有效減少心血管疾病、延緩腎臟功能衰退
二、    鈉-葡萄糖共同輸送器-2抑制劑 (SGLT2i):為降血糖藥物,可減少糖尿病腎臟病惡化與因心臟衰竭住院的風險。
三、    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 (GLP-1 RA):為降血糖藥物,可減少糖尿病心臟病死亡風險,並具有腎臟保護作用。
四、    非類固醇類礦物皮質素受體拮抗劑 (Non-steroidal 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t, nsMRA):在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尤其是伴隨蛋白尿的病人,有助於改善心血管疾病風險與延緩腎臟疾病惡化。
但以上藥物都建議與臨床醫療團隊討論後,再評估是否適合使用。

生活型態怎麼調整?
飲食:應均衡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適量蛋白質(尤其植物性蛋白質及低脂動物性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與堅果類,並減少攝取含糖飲料及精緻醣類。另需注意低鹽、少油、避免加工食品。
運動:建議每星期有中等強度運動達150分鐘,且應避免久坐。
避免抽菸及二手菸暴露,避免嚼食檳榔,飲酒需適量。
有過重或肥胖問題時,減輕5-10%的體重,可預防腎臟疾病惡化,也可改善代謝性脂肪肝。

結語
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疾病是最容易早期發現的糖尿病併發症之一,且近年來有效的治療藥物種類增加,能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大幅降低洗腎風險。在與醫療團隊的合作之下,搭配生活型態的調整,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可以保護腎臟功能,延續美好的人生。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5 No.2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