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長輩如何健康自在的控制血糖?

糖尿病長輩如何健康自在的控制血糖?

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 王牧羣醫師

  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糖尿病已經成為眾多長者的健康課題。根據統計,65 歲以上國人大約四成患有糖尿病,而且長輩們除了要面對血糖問題,還常同時有高血壓、血脂異常、慢性腎病等共病,加上體力和記憶力下降,讓照顧變得更複雜。不過,只要用對方法,高齡糖尿病人仍然可以兼顧血糖控制和生活品質。

  本文要跟大家談高齡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共病照護、用藥注意事項等,以及該如何同步面對老化帶來的衰弱和肌少症。

高齡糖尿病的控制有什麼不一樣?
  許多糖尿病長輩會問:「血糖是否控制得越低越好?還是年紀大了血糖高都沒關係?」事實上,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隨著年齡而增加。不過糖尿病長輩對低血糖的耐受力變差,長期嚴格控制反而容易跌倒、昏迷,甚至影響認知功能。因此,醫療團隊會依據長輩的健康狀況,訂定「個人化」的血糖目標:
 • 身體健康、活動力佳:糖化血色素 (HbA1c) 可設定 <7.5%
 • 有多種慢性病、活動力下降:HbA1c <8.0%
 • 需要他人照顧、罹患失智或末期疾病:HbA1c <8.5% 或只要避免高血糖症狀即可
簡言之,高齡糖尿病的控制不是「一刀切」,而是「量身打造」。

共病照護:三高一起顧
  高齡糖尿病人常不只有血糖高,還可能有高血壓、血脂異常、慢性腎病,這些都會增加心臟病、中風、腎衰竭風險,因此「三高一起顧」是很重要的目標。
血壓控制
每天在家做血壓紀錄,可提供醫師更精準的控制血壓,避免血壓過高或過低,是預防中風的重要步驟。
血脂控制
高齡糖尿病人除非嚴重慢性疾病、失智或生活功能依賴,都應控制低密度膽固醇 (LDL)。多吃蔬菜、全穀,少吃油炸、肥肉是基本原則,必要時醫師也會開立降血脂藥物。
腎臟保護
高齡糖尿病常合併慢性腎病,很多人誤解吃降血糖藥物會傷腎,其實血糖高本身就會造成腎功能惡化,反而是積極控制血糖者腎功能維持較好,有些降血糖藥還可保護腎臟。因此千萬不要因害怕「藥物傷身(腎)」,放任血糖飆高。當腎臟功能不佳時,醫師會避免使用經由腎臟代謝的藥物。除此之外,切勿自行買成藥來吃,需攝取充足水分,有助延緩腎功能惡化。

高齡糖尿病的飲食與運動
  長輩因消化吸收功能差、咀嚼吞嚥能力下降,過度飲食限制反而會增加營養不良風險。因此,高齡糖尿病人並不是「什麼都不能吃」,而是要均衡、規律、控制份量,以下幾個小撇步:
 •  攝取適量醣類主食,盡量以全榖類替代白飯及麵粉製品
 •  足量蛋白質(豆、魚、蛋、瘦肉),特別是有衰弱或肌少症者
 •  多吃高纖蔬菜
 •  減少攝取甜食、飲料(含果汁)、動物性脂肪
 •  吞嚥能力退化者,建議選取合適 的食物質地,可少量多餐

  建議每週至少運動 150 分鐘,快走、簡單肌力訓練(如抬腿、握力球)、太極或伸展操都很好。運動除了降血糖,還能防止衰弱和肌少症,減少跌倒風險。

藥物治療的注意事項
  隨著年紀漸長,較容易出現低血糖或藥物副作用。醫師會選擇低風險的藥物,並定期檢查肝、腎功能,必要時調整劑量。
  接受治療的糖尿病長輩,若食量突然變差,就可能造成低血糖。常見的降血糖藥物如雙胍類(主要是metformin)、DPP-4 抑制劑、SGLT-2 抑制劑、GLP-1 受體促效劑等,風險相對較低,而磺醯尿素類和胰島素使用上都需注意低血糖風險。
  長輩若同時服用多種慢性病藥物,要特別注意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切勿自行停藥或加藥,如有任何問題或出現副作用,請務必回診與醫師討論。

小心衰弱和肌少症
  糖尿病本身就會增加肌肉流失、體力下降的風險,而衰弱和肌少症又會進一步影響生活自理能力和預後。因此,除了控制血糖,維持肌肉健康也是重點。
  建議每年檢查體重、肌力、走路速度等指標,如果出現體重快速減輕、容易跌倒、無力感,就要提高警覺。飲食上多攝取優質蛋白質,搭配簡單肌力運動,有助於預防衰弱和肌少症。

給長輩與家人的一句話
  糖尿病長輩血糖控制需要耐心與磨合,家人的陪伴和理解也很重要。血糖不是愈低愈好,而是「安全、穩定、舒適」為優先。定期回診並按醫囑用藥,健康飲食加運動,糖尿病長輩也可以健康久久。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5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