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越大越要顧血糖:台灣高齡糖尿病正悄悄升溫
年紀越大越要顧血糖:台灣高齡糖尿病正悄悄升溫

隨著全球人口逐漸高齡化,台灣也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1993 年,台灣正式成為「高齡化社會」(65 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 7%);2018 年進入「高齡社會」(占比超過 14%);到了 2024 年初,全台已有六個縣市邁入「超高齡社會」(65 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 20%)。預期在不久的將來,台灣全國也將全面進入超高齡時代。
與此同時,糖尿病在老年族群中的盛行也日益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公共衛生挑戰。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2025 年預測,全球已有 5 億 8900 萬名成人罹患糖尿病,平均每 9 人中就有 1 人是糖尿病患者。其中,65 歲以上的患者約占四分之一,且隨著年齡增長,糖尿病的比例也明顯上升。舉例來說,60 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每 5 人就有 1 人患病;75 歲以上者,每 4 人就有 1 位糖尿病患者。
在台灣,糖尿病患者以年長者居多,其比例遠高於全球平均。根據《2024 年台灣第2型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從 2014 年到 2019 年,台灣第2型糖尿病的盛行人數從 188.9 萬人增加至 244.1 萬人,盛行率由 8.4% 上升至 10.7%。其中,65–74 歲族群的盛行率從 30.9% 提升至 33.8%,而 75 歲以上者則從 38.9% 增加至 42.9%,呈逐年攀升趨勢。無論發生率或盛行率,男性均高於女性。值得注意的是,自 2015 年起,高齡糖尿病患者已超過糖尿病總人口的一半,顯示高齡糖尿病照護已成為醫療照護的重要課題。
高齡糖尿病:共病負擔更重
與中年糖尿病患者相比,高齡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同時合併多種慢性疾病。約六成的高齡糖尿病人至少合併一項共病,超過四成病人更是同時患有四種以上共病。常見的包括:
•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症、心衰竭)。
• 缺血性腦中風。
• 慢性腎臟病與透析治療。
• 周邊血管病變與糖尿病足感染。
這些共病不僅增加治療複雜度,更需要謹慎的選擇藥物與調整劑量,以減少低血糖的風險並避免不良的藥物交互作用。
此外,高齡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或失智問題,這不但影響血糖的自我管理,也增加了低血糖或高血糖事件的風險。研究亦指出,肌少症、衰弱症、骨質疏鬆與憂鬱症在老年糖尿病族群的盛行率遠高於中年患者。統計顯示,高齡患者在出院後 30 天內再次住院的比率也明顯偏高。當共病數增加時,死亡風險與醫療支出亦隨之上升。
因此,高齡糖尿病的治療應更重視個別化調整,不應僅著眼於血糖數字,而是同時評估患者的肌力、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幫助患者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第1型糖尿病也會「變老」:高齡型 T1DM 的新挑戰
雖然第1型糖尿病(T1DM)僅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約 0.5%,但目前全台仍有約 1.2 萬名患者。部分病人並非在年輕時即發病,而是到了中年甚至老年才發病,這當中包括了「成人遲發型自體免疫糖尿病」(LADA),可能會先被當第2型糖尿病治療一段時間才進入胰島素依賴;此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高齡患者因癌症接受免疫療法,也可能會誘發第1型糖尿病,若被誤認為第2型糖尿病而延誤胰島素治療,恐有發生酮酸中毒的危險。
此外,隨著醫療進步,愈來愈多第1型糖尿病人能活到老年,然而他們在高齡階段常面臨新的風險:對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導致「無警示性低血糖」或「重度低血糖」的風險升高。這時,更需要家屬與照護者的支持,協助病人監測血糖、調整用藥,並及早識別異常症狀。
結語:高齡糖尿病,需要你我更關心
糖尿病不是壯年人才會得的病,對於進入老年期的民眾而言,糖尿病不僅盛行率高、共病複雜,照護挑戰也更大。透過規律的健康檢查可以及早識別糖尿病,此外還需要透過定期追蹤、個別化治療,加上家屬與照顧者的共同參與,才能讓高齡糖尿病患者過得更穩、更久、更有品質。
年紀越大,越要顧好血糖;高齡社會來臨,我們的照顧觀念也必須與時俱進。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5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