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型糖尿病如何預防併發症與治療

馬偕紀念醫院營養課 鍾政玲營養師

  血糖長期控制不良,容易產生併發症,全身無論大、小血管及神經系統等,逐漸產生病變,往往這些病變是不可逆的。併發症可分為急性及慢性併發症:

  急性併發症包括:(一)糖尿病酮酸血症(Diabetic Ketoacidosis,DKA);(二)低血糖。發生急性併發症的常見原因有:胰島素劑量不正確、壓力與情緒波動、飲食過量或不足、運動過量或未及時補充足夠醣份食物,都容易造成血糖在短時間內波動過大而發生急性併發症。

(一)糖尿病酮酸血症(Diabetic Ketoacidosis,DKA)
  血糖檢測高達350~500 mg/dL,但也可能較低,如:200~250 mg/dL;血液及尿液會有酮體反應。通常發生在第1型糖尿病人,也是在初確診時最常見的現象,酮酸血症影響腦部的發育與認知功能,發生年紀越小影響越大。雖然可能會發生於第2型糖尿病人,但是即使血糖很高,也不容易發生酮酸血症,所以這種溫和的疾病特色,反而是最危險的陷阱。

(二)低血糖
  2018年發表文獻指出低血糖較少發生在年輕第2型糖尿病。當血糖濃度低於70 mg/dL時,稱為低血糖,低於50 mg/dL以下就會出現意識改變、昏迷等重度症狀,所以應特別注意。

  慢性併發症又可分為大血管併發症及小血管併發症。2018年發表文獻指出大血管併發症是第1型糖尿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小血管併發症有眼病變、腎病變及神經病變。常見的眼病變有白內障、視網膜病變、黃斑部水腫、青光眼,嚴重時甚至失明。腎病變會引起蛋白尿、血壓上升等症狀,甚至慢性腎臟衰竭引起尿毒症,而需要終身洗腎。神經病變包括自主神經或週邊神經的損傷,引起心悸、腹脹、便秘或腹瀉、手腳發麻及刺痛和末梢感覺遲鈍等。配合定期篩檢血糖(糖化血色素7%以下)、血壓(<120/80 mmHg)、血脂(LDL≤100 mg/dL)、尿蛋白、眼部及足部檢查,可以早期預防並治療。

  年輕第2型糖尿病常常在診斷時就已經伴隨其他共病症,這表示第2型糖尿病很可能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因此,血壓、血脂及白蛋白尿及眼部檢查應在確診同時一併進行。第2型和第1型孩童不一樣的是,第2型經常有肥胖的問題,將來罹患脂肪肝、呼吸中止症及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風險較高,減重7~10%可以顯著預防及改善併發症。

  在2013年發表的一篇對於15至30歲的第1型與第2型糖尿病人生存率及併發症的文獻結果表示,即使兩者血糖相同,第2型病人發生高血壓、高血脂及蛋白尿的比率仍高於第1型病人,而且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也較高。血糖控制的好壞對於骨骼發育有相當大的影響,有研究表示,當糖化血色素大於7.5%,全身骨礦物質含量及骨密度皆低於標準值,而越早出現併發症或併發症越多時,骨腰椎密度越低,發生骨折機率就更高。

預防與治療
  要做好飲食預防,均衡飲食是基礎,與其他所有的孩童一樣,要攝取營養素密度高的食物並減少高熱量及加工食物,尤其是含糖飲料。認識含醣食物並學習如何計算醣量、學習市售食品營養標示的代換技巧,搭配足夠蔬菜和定量水果,可以控制並穩定餐後血糖。選擇低脂以及不加工的食物來源,避免油炸類食物,可以減少過多飽和及反式脂肪酸、膽固醇及鹽份的攝取,預防高血脂、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鼓勵增加運動,運動前血糖應於90~250 mg/dL之間,隨著運動強度、時間不同,在運動前中後補充足夠醣量的食物,避免發生低血糖。建議第1型或第2型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兒童和青少年應每天進行至少60分鐘中度或強度有氧運動,並至少每週3天進行高強度的肌肉和骨骼訓練活動。注意青少年吸菸問題及是否經常曝露於吸菸環境中,都是造成大小血管併發症的高危險因素之一,建議應戒菸(包括電子菸)。

  年輕型糖尿病的年齡大多還在生長發育的黃金期,尤其容易受血糖波動而影響,透過良好血糖管理,控制體重及均衡飲食,改變生活型態,規律運動並定期篩檢追蹤,可以減少併發症,維持正常生長並且提高生活品質。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1 No.1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