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與癌症

糖尿病與癌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新陳代謝科 蘇瑞珍醫師

  我們從《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中的報告資料發現:糖尿病患因心臟及腦血管疾病住院的比例逐年下降但因癌症而住院的比例卻逐年上升。

  早在100年前,臨床研究就已經發現糖尿病與癌症的相關性,但大部分的研究對象是第2型糖尿病患。與非糖尿病患相比,糖尿病患會增加某些癌症的發生率,如胰臟癌、肝癌、 大腸直腸癌、子宮內膜癌、乳癌、腎臟癌等。罹患癌症的糖尿病患,不論治療方式 (手術、化療、電療) 有比較高的死亡率。糖尿病患身體在糖尿病前期時因胰島素抗性,體內的胰島素過多就有可能促進腫瘤生長。而遺傳因素、不健康的飲食生活型態 (高熱量、不均衡、運動少) 及肥胖一樣是發生糖尿病與癌症的危險因子。這些與糖尿病相關的癌症各自有其主要危險因子,比如胰臟癌的危險因子有抽菸、肥胖、過度飲酒、慢性胰臟炎;肝癌的危險因子是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疾、B 或C型肝炎帶原者、抽菸、過度喝酒、肥胖、黃麴毒素;乳癌的危險因子有肥胖、抽菸、過度飲酒、月經早來或晚結束、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 (動情素);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有肥胖、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 (動情素) 、月經早來或晚結束;腎臟癌的危險因子有高血壓、抽菸、肥胖、多囊腎、藥物及化學物質接觸 (鎘、石棉、石油產物、止痛藥、某些中藥);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有慢性發炎性腸疾、腸瘜肉、不健康飲食 (紅肉過多、蔬菜纖維太少、加工食品) 、抽菸、過度飲酒。罹患糖尿病會使這些癌症的發生率更高,目前研究推測的原因是高血糖的狀態會造成抑制細胞癌變基因的改變、會改變細胞內的有氧代謝途徑、會增加發炎細胞激素的產生,因而增加罹癌的風險。但胰臟癌比較特別的是胰臟癌如果發生在糖尿病診斷初期,有另一種可能是胰臟癌造成糖尿病。由此可見,糖尿病患如果可以改變飲食生活型態 (多吃蔬菜、多運動、少吃加工食物),維持標準體重、戒菸、不酗酒也可以大幅減低罹癌風險。 

  已有不少研究顯示良好的血糖控制 (糖化血色素小於7%)及改善肥胖可以減少糖尿病增加癌症的風險。萬一糖尿病患罹癌,如果糖尿病患可以維持良好控制而且沒有慢性併發症 (如腎病變等),比較能夠接受與一般非糖尿病人一樣強度的治療 (手術、化療、電療、標靶、免疫治療) 且有與一般非糖尿病人相近的療效,但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或已有併發症,往往治療效果不好且死亡率會增加。

  近年來衛福部推動的四癌篩檢成果顯示,經由篩檢早期發現癌症可以大幅減低罹癌病人的死亡率 (子宮頸癌70%、口腔癌26%、乳癌 41%、大腸直腸癌 35%),糖尿病患應注意自己是否有癌症的家族史 (父母、祖父母、兄弟姊妹等罹癌) 並且多利用癌症篩檢,同時配合其他必要的追蹤檢查 (如尿液檢查、腹部超音波、腹產科超音波),才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得到比較好的結果。最近的研究顯示罹患癌症的病人 (如乳癌) 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某些化療藥物或標靶免疫治療藥物會導致癌症病人血糖上升,所以原本沒有糖尿病但癌症接受治療的病人通常也需要定期檢查血糖。

  糖尿病人罹癌後,因為疾病本身的壓力及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糖尿病用藥常常需要適度調整,但糖尿病人常用藥物之中的Metformin (二甲雙胍類)及治療膽固醇過高的Statin (他汀類) 已被許多研究證實可以改善多種癌症之治療結果,一般建議維持使用。糖尿病人罹癌後,如果三餐不正常或者有明顯腸胃道不適 (如噁心、嘔吐、便秘、拉肚子),要常量測血糖血壓以便做適當的處理 (調整飲食及藥物),必要時也可以聯絡自己長期看診的糖尿病照護人員。保持正向樂觀,積極改善自己的飲食作息,多運動,是糖尿病患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1 No.1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