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友可以間歇性斷食嗎?

糖尿病友可以間歇性斷食嗎?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新陳代謝科 劉漢文醫師

  飲食控制對血糖的控制很重要。大部分患者接受的飲食衛教,應該是希望大家三餐能定時定量,除了讓血糖的波動比較穩定,也能避免藥物造成低血糖的機會。
  間歇性斷食,就是把空腹時間拉長、限制吃東西的時間的意思。目前比較常見的間歇性斷食,包含「168斷食」、「隔日禁食法」、「5比2斷食」。

什麼是間歇性斷食?
「168斷食」的意思是把每天的進食時間限制在8小時,其餘的16小時不吃東西。這是大家比較常聽到的斷食法,因為跟原本三餐的時間沒有差很多。有的人會把進食時間縮得更短,變成4小時進食的「204斷食」。
「隔日禁食法」則是在禁食的當天只吃一餐500大卡,或平日攝取熱量的四分之一,隔日則又恢復正常。
「5比2斷食」則是每週選擇不連續的兩天,只吃一餐500大卡,其餘五天都正常飲食。

長時間不吃東西可以嗎?
  沒聽過間歇性斷食的人,可能會覺得這麼長時間不吃東西,對健康會好嗎?不會低血糖嗎?其實身體的能量來源,包含了葡萄糖和脂肪酸。在吃過東西後產生的葡萄糖提供身體使用,用不完的能量會以三酸甘油酯的形式儲存在脂肪組織中。
  長時間沒有進食,三酸甘油酯會被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在肝臟會被轉換成酮體,提供腦部及其他組織作為空腹期間的能量來源。
  以平常規律三餐進食的人來說,血中的酮體濃度會很低,要等空腹8到12小時之後才會開始上升。由於身體有上述的能量運用機制,所以一般人做間歇性斷食的時候不會發生血糖過低的現象。

間歇性斷食有什麼好處?
  目前有興趣嘗試間歇性斷食的人,大部分都是想要減重。跟每餐都少吃比起來,間歇性斷食的進食期間不用餓肚子,可能比較能維持長期的飲食控制。
  另外的好處,則是血中酮體對身體細胞代謝途徑的改變。因為有研究認為血中的酮體,可以增加細胞中粒線體的抗壓性,增加細胞抗氧化的能力。
  身體細胞在分化的過程,有一種自我修復的機制,稱為「細胞自噬」。間歇性斷食可能增加細胞自噬的作用和DNA修復,跟減少老化、癌症發生等疾病有關。
  也有臨床實驗發現,糖尿病前期的人,透過間歇性斷食,可以增加胰島素敏感度。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透過間歇性斷食可以減少體重、腰圍、和糖化血色素。

糖尿病患間歇性斷食會不會低血糖?
  糖尿病的意思就是血糖長期偏高,會發生低血糖與血糖用藥、飲食、運動都有關,而血糖藥物的作用機制非常多種,會增加胰島素濃度的血糖藥物及胰島素比較容易造成低血糖,在斷食期間就要特別小心。
  會增加胰島素濃度的藥物,除了要皮下注射的胰島素之外,還有口服的磺醯脲素類和美格替耐類藥物。其中磺醯脲素類屬於長效型的促進胰島素分泌劑,通常每天吃一次或兩次。美格替耐類則是短效的促進胰島素分泌劑,通常會在三餐的飯前吃。
  這兩種藥都有可能在沒進食的那天、或者吃比較少的那天發生低血糖,就算當天沒吃藥也有風險。建議糖尿病友先跟自己的醫生確認一下藥物種類,如果有這兩種藥物的話,最好不要輕易嘗試間歇性斷食。

胰島素的調整
  直接施打的胰島素,也有機會造成低血糖。胰島素分成長效型和短效型,本來長效型胰島素的作用跟吃飯時間沒有關聯,不過很多人的長效胰島素劑量還是受每日進食份量的影響,在斷食期間的胰島素需求量可能會變少,照原本的劑量就有發生低血糖的機會。
  短效胰島素則是原本要搭配進餐時間,所以斷食期間就必須減量或者不打。預混型胰島素也包含短效成分,沒有進食的話就不打,但是也會少了其中長效胰島素的作用,血糖的波動就比較難預期。
如果是用胰島素的糖尿病友,執行間歇性斷食的話必須更頻繁做血糖自我監測,而且要準備好發生低血糖的處置。

排尿糖藥也要注意
  這幾年比較新的血糖藥,是抑制腎臟回收尿糖的排尿糖藥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抑制劑(SGLT2抑制劑)。SGLT2抑制劑也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會讓身體產生較多的酮體,有發生酮酸中毒的案例。如果服用SGLT2抑制劑,又施行間歇性斷食的話,發生酮酸中毒的機會可能會增加。

注意水分補充
  斷食期間因為沒有進食,包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有可能會缺乏。本來食物中會攝取到的水分也可能不足,就要特別記得補充水分。

  初次執行間歇性斷食的人,也可能因為熱量不夠而有頭暈、噁心、虛弱、飢餓等現象。包含糖尿病在內的慢性病患者,可能特別容易出現這些現象。

  最後提醒大家,普通的三餐定時定量的飲食控制,只要能夠注意每餐的營養素搭配和份量,而且確實執行,大部分的人都可以看到血糖改善。新穎的飲食法不見得適合每個人,可以跟自己的醫師討論過後再施行。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1 No.2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