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心臟科醫師給剛被診斷糖尿病病友的建議
門診最近來了個42歲的陳先生,從事科技電子業工作,平日飲食習慣因為工作型態要頻繁加值大夜班,幾乎無法控制生活步調,下班也無法規律運動,工作壓力讓他只能靠打電動來紓壓。但2020年公司健康檢查後,也不得不來醫院報到了。「我發現我的健檢報告書滿江紅,我的身高170公分、體重89公斤,血糖值的欄位,竟然出現過去未曾有過的紅字:空腹血糖值竟高達302 mg/dL,糖化血色素(HbA1c)甚至高達12.1%」 他說他不知道為什麼會被建議到心臟科門診,不就只是糖份高一點嗎?當醫師告知正常空腹血糖值為70-110 mg/dL,HbA1c要小於5.6時,而且因為肥胖與血糖過高,也被視為「高危險度」有極高的機會罹患心臟病時,我們可以從陳先生的眼光中看見惶恐與驚慌,糖尿病與心臟病竟然無聲無息地跟他的父親一個模樣,出現在他們的診斷上面。
陳先生就醫後,同時發現已經有心臟血管動脈硬化及糖尿病的常見慢性併發症 :蛋白尿(UACR 410 mg/g),這其實顯示他的腎臟功能也有損傷,暗示未來可能有心臟病的問題和腎臟病變及洗腎風險。根據臨床資料顯示,60%的糖尿病患死因是屬於心血管疾病,心臟病是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併發症及主要死因;反之,糖尿病病患更有多出2到4倍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且世代研究發現病患一旦罹患糖尿病,他們未來因為心臟病威脅生命的風險,跟那些已經得過心肌梗塞但沒有糖尿病的病人一樣高。這代表的是:診斷出糖尿病跟過去有心肌梗塞的危險度,其實是不相上下的,絕對不能等閒視之。
從2019美國糖尿病學會、歐洲糖尿病學會、與2020臺灣心臟學會編纂的糖尿病治療指引裡,我們可以發現都一致性地強調糖尿病照護首要目標為共病管理,減少心臟、腎臟等併發症,降低死亡風險。因此針對陳先生的疾患,我們會啟動多團隊整合性照護,首先糖尿病個案管理師會針對他的飲食與作息習慣做一個評估與徹徹底底的衛教,營養師的介入極為重要,積極一點,甚至有些個人化的運動處方會希望他能執行,貫徹「多動少吃」與健康作息飲食的規範,並且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藥物,避免心臟與腎臟併發症持續惡化,同時持續追蹤HbA1c的數值,控制三高與體重腰圍,定期追蹤眼底血管病變、周邊血管硬化程度、心臟病健康狀況等等。
糖尿病的治療藥物近年來進步相當多,除了傳統的胰島素之外,建議糖友與醫師、糖尿病個案管理師討論新型藥物的「個人化治療」,針對不同危險度的糖友,考量不同治療策略,特別是同時也有心血管疾病與肥胖程度超乎異常甚多的糖友,是否有機會使用能長期保護心臟與腎臟的藥物,不僅能控制血糖也能避免體重持續增加,讓糖友控制血糖但不受治療過程帶來副作用的辛苦,進而提高血糖控制率。而台灣健保署也逐年逐步根據國內外累積的科學證據,增加給付有幫助的新藥臨床使用機會,不僅糖友心腎上多一層保護機轉,同時在生活品質上也多有助益,目的是讓糖友們快樂地與糖尿病共處,不再視看病為畏途!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0 No.4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