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2020 No.1 糖尿病家族》

編者的話《2020 No.1 糖尿病家族》

沈克超總編輯

  骨質疏鬆是高齡社會中常見的疾病,根據統計台灣骨質疏鬆的盛行率,在50歲以上的女性達10.75%,男性則是4.15%。女性的比例遠高於男性,骨質疏鬆導致大量的骨質流失,是造成骨折的主因之一。體內的骨質組織,包括負責製造骨質的造骨細胞及負責代謝的破骨細胞,骨質生長的速度趕不上骨質流失的速度,便會造成骨質疏鬆,依據研究顯示糖尿病患比同齡層者發生骨質疏鬆的機率來得高,造成骨折的風險也比一般族群高。糖尿病患骨骼內糖基化終產物的累積,膠原蛋白的變化及骨轉換的抑制是影響骨質密度的重要因素。糖尿病疾病的持續時間,糖尿病的併發症、血糖控制不佳、胰島素的使用、跌倒風險的增加,都是影響骨折發生率的變動因子。
  糖尿病患持續高血糖,會引起血管內發生發炎反應,使白血球集結在動脈血管內壁上,再加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覆蓋,形成動脈血管壁上的斑塊積聚,使血管變硬、血管狹窄、動脈粥狀硬化。而糖尿病的相關血管病變,除了常見的心臟血管及腦血管病變外,周邊血管疾病是較為嚴重的併發症之一,若不積極治療,糖尿病容易因下肢血管及神經病變,造成足部潰瘍、截肢,嚴重影響生活。隨著醫學進步,以往下肢血管狹窄阻塞只能接受繞道手術,現在多數可以利用低侵襲的下肢導管手術取代,成功率可達八成以上。
  雖然如此,台灣糖尿病患每年還是有3%發生足部潰瘍,其中6%需要住院治療。因為一旦下肢皮膚的完整性受到破壞,很容易造成傷口感染不易癒合。糖尿病足的慢性傷口,仍需藉由外科清創手術及合適的傷口照顧,治療方能有具體療效。
  本期糖尿病家族,以探討糖尿病與骨質疏鬆為起點,包括如何早期篩檢骨質疏鬆、糖尿病骨質疏鬆及骨折的防範和骨質疏鬆的營養照護,另一主軸則以糖尿病的足部照護,涵蓋糖尿病和周邊血管疾病、糖尿病足與鞋具的選擇、糖尿病足慢性傷口的外科治療。最後希望能讓糖尿病家族成員們,未來的一年都能過得很健康、很平安。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0 No.1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