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鬆來得無聲無息,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骨鬆來得無聲無息,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20歲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由於骨流失速度大於生成速度,骨量會逐漸減少,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導致骨骼變脆弱,這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世界衛生組織於1994年公佈成年人骨質疏鬆症的定義為「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惡化的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並使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高」。美國國家衛生院最新的定義則強調「骨質疏鬆症為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換句話說,骨質疏鬆症的可怕在於增加骨折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全球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重要疾病。骨質疏鬆症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可能只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等外觀變化,許多民眾多不以為意,把它當成老化現象,但是只要一個輕微跌倒,或是突然過猛外力,如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造成骨折,這就是所謂的「低創傷性骨折」,其中尤以脊椎體及髖部骨折最為嚴重。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訂定「這就是骨質疏鬆症」為2019年世界骨質疏鬆日宣導主題,強調骨質疏鬆症對骨折的直接影響,會產生疼痛、殘疾、失去獨立能力及失能等情況,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台灣骨質疏鬆症流行病學
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指出,50歲以上的人群中,多達三分之一的女性和五分之一的男性會因為骨質疏鬆的問題而易導致骨折。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截至2018年12月底,臺灣總人口共計2,358萬8,932人,其中50歲以上族群多達869萬5,802人,已佔總人口的36.86%,皆屬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族群。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5-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對50歲以上民眾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量測其骨質密度,發現伴隨年紀增加,骨質疏鬆症者隨之增加,且女性比例高於男性:50-64歲男女性分別為4.6%、6.8%;65-74歲男女分別為5.7%、18.3%;75歲以上男女分別為19.4%、29.3% (圖1)。換句話說,75歲以上,每5個人之中就有1個人有骨質疏鬆症。
糖尿病是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因子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促進統計年報,2013-2016年高血糖或糖尿病的盛行率為11.6%,高於2005-2008年的8.5%。65歲以上族群,高血糖或糖尿病的盛行率為29.8%,其中65歲以上男性之盛行率為32.9%,女性則為27.0%。換句話說,65歲以上,每3個人之中就有1個人有糖尿病。2013-2016年之第五次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不論男女,45-64歲這個年齡層的糖尿病盛行率都大幅上升。
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症兩個疾病的相關性在這幾年來一直被探討,兩個疾病在老年化社會中發生率逐年上升,有許多共通的致病因子,其造成的併發症和醫療花費也快速上升。無論是第1型或第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骨折的風險都比正常人高。原因可能性是糖尿病持續的高血糖損害骨骼結構和骨品質,與糖尿病的罹病時間長短和慢性併發症有關5。肌少症和衰弱是老年糖尿病患重要的合併症之一。老年糖尿病患者若併有肌少症或衰弱狀態,日常生活功能和疾病預後通常較差,容易出現嚴重藥物副作用 (如:低血糖),增加跌倒、骨折的機率。
骨質疏鬆症之篩檢
國民健康署骨質疏鬆防治政策是以健康促進預防為優先,以強化宣導民眾建立正確防治識能為重點。對於骨質疏鬆症篩檢政策,由於大規模社區篩檢國際實證仍顯不足,目前正持續蒐集相關資料及國際發展,並考量篩檢後續對於異常追蹤、確診、治療等配套措施。對於骨鬆高風險者,可循醫師建議進行骨鬆檢查。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為骨鬆高風險者,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和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提供了4個小撇步 :
1. 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骨質疏鬆症風險評估表
在2019年世界骨質疏鬆日,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推出了「IOF骨質疏鬆症風險評估表」,包括八個關鍵問題,民眾可上網作答,檢視自己是否有骨質疏鬆症的臨床風險因子。
2.牆與頭枕部間距
這是篩檢潛伏性胸椎壓迫性骨折的快速方法一。請受檢者靠牆站立,肩、臀與腳跟貼緊牆壁、兩眼自然平視,此時測量頭後枕部與牆壁的水平間距。正常人應當幾乎沒有距離或小於1公分,如果距離超過3公分要強烈懷疑,超過6公分時(或是一個拳頭距離)幾乎可以肯定為異常。
3.肋骨下緣與骨盆間距
這是篩檢潛伏性腰椎壓迫性骨折的快速方法二。請受檢者站立,兩手自然平舉,此時測量測面肋骨最下緣與骨盆上緣的垂直間距。正常人應當有2-3指寬或大於5公分,如果距離小於一指幅寬(2公分)幾乎可以肯定脊椎異常。
4.十年骨折風險評估工具
骨折風險評估工具是由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推動,根據臨床資料及病史,估算每個人未來10年的骨質疏鬆症主要骨折風險率以及髖骨骨折風險率,以提供預防和治療上的參考。民眾可以上網輸入以下資料: 年齡、性別、體重、身高、低創傷性骨折病史、父母髖骨骨折病史、抽菸、類固醇使用、類風濕性關節炎、次發性骨質疏鬆症病因、喝酒、股骨頸的骨密度 (尚未進行骨密度測試者不需填寫)。任何欄位不確定時應先填寫「否」。經骨折風險評估表估算未來10年主要骨鬆性骨折的風險或髖骨骨折風險,若分別超過 10%或 1.5%,屬中度骨折風險,建議儘速接受骨密度檢查以確認骨折風險;超過 20%或 3%,屬於高骨折風險,應考慮積極治療。
「存骨本、顧老本」,預防骨質疏鬆從年輕就要開始做起 !
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指出,在年輕時期能多增加10%的骨密度,就可以使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延緩13年。國民健康署提供「存骨本、顧老本」3妙招,呼籲從年輕時開始儲存骨本,預防骨質疏鬆症。國民健康署亦製作「預防骨質疏鬆海報」及「更年期保健手冊」,以增進民眾對骨質健康與骨質疏鬆症的保健識能,提升自我照護能力,相關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網站、健康九九網站查詢及下載使用。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0 No.1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