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好飲食防骨鬆 遠離失能危機

顧好飲食防骨鬆 遠離失能危機

鹿港基督教醫院營養課 陳紋慧營養師

  那天,張奶奶帶著孫子在公園散步,不小心腳滑了一下,手肘先著地,手臂卻應聲骨折!這輕輕一摔,讓張奶奶無法再幫忙帶孫子,生活作息還需旁人協助,也打亂了一家子生活次序。輕輕一摔,怎麼就骨折了?這是許多長輩要注意的問題。
  長者的食量可能因為牙口能力退化而減少,加上活動量與日曬機會減少、性荷爾蒙降低等因素,進而影響骨質代謝,造成骨質密度降低,骨質疏鬆便悄悄上身,常常一個輕微的創傷就引起骨折,造成功能障礙,甚至導致死亡!骨質疏鬆並無明顯症狀,卻會造成失能,帶給家庭和社會極大的衝擊,是要特別留意的慢性病之一。
  隨著年齡增加,當你的身高低於年輕時3公分以上、駝背、牙齒脫落或體重過輕等情形,均應定期進行骨質檢查,平時也要藉由良好的飲食習慣來存骨本,才能避免骨鬆上身。以下是預防骨質疏鬆的飲食重點,由日常飲食做起,及早預防,才是上策。
一、鈣質攝取要足夠
  食物中鈣質攝取不夠,骨頭中的鈣會經由蝕骨作用釋放到血液,以維持血鈣濃度,造成骨質流失;反之,若攝取足夠,鈣質便會沉積在骨頭中,增加骨密度,所以飲食中攝取足夠鈣質相當重要。
要怎麼吃,鈣質才會夠?
  成人每日鈣質攝取建議量為1000毫克,停經後婦女可增至1500毫克。鈣質含量最豐富的食物為乳製品(牛奶、起司、優格等),乳製品中的乳糖和酪胺酸亦可促進鈣質的吸收,平時若未常規食用乳製品,很難達到鈣攝取建議量,為確保國人鈣質攝取足夠,我國「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天要食用1.5-2杯乳製品。有些人喝牛奶會有脹氣、腹瀉「乳糖耐受不良」的症狀,但大部份的人可以從少量乳製品開始嘗試,加少量鮮奶或奶粉至其他飲品或豆漿中,慢慢改善乳糖耐受不良症狀,逐漸養成喝牛奶的習慣。
  深色蔬菜也含有豐富鈣質,建議每日蔬菜攝取量3-5份中,最好有一半以上為深色蔬菜。此外,高鈣黃豆製品(傳統豆腐、凍豆腐、豆干等)、帶骨殼的小魚乾、蝦皮或黑芝麻等也是富含鈣質的食物。
  鈣質的補充由食物獲得最好,若由保健食品鈣片補充,其吸收率較乳製品差,且不同劑型鈣片吸收率各不同,應比較並選擇吸收率較好的鈣片。

二、足夠維生素D
  維生素D可以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缺乏時會導致骨骼鈣化不足,增加骨質疏鬆和骨折的危險。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國人血中維生素D缺乏情形相當嚴重,45歲以上維生素D不足的男性、女性分別為4成和6成,19-45歲不足比例更高達6成和8成!維生素D主要來源是皮膚經日曬自行合成,建議每週至少日曬3次以上,每次15-20分鐘,長輩平時應接受足夠日照,年輕人也需注意,不要怕曬黑而全身遮蔽、塗滿防曬乳液,而致維生素D缺乏。食物中維生素D含量較高的有蛋黃、高脂肪魚類(鮭魚、鯖魚、鱈魚等)、牡蠣、蕈菇類和添加維生素D的牛奶等。根據新修訂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草案建議,50歲以下維生素D每日攝取建議量為400 IU,50歲以上為600 IU,若有維生素D缺乏時,可考慮維生素D補充劑。

三、適量蛋白質攝取
  蛋白質和身體營養狀況有關,也是骨頭的原料之一,攝取不足會導致營養不良和骨質密度降低,但吃過量,特別是動物性肉類吃太多,也可能增加血液酸度,增加骨頭鈣的流失,所以應適量攝取蛋白質類食物,蛋白質類食物(豆、魚、蛋、肉類),成人每餐建議適當攝取量約一掌心大小。

四、口味清淡,不要吃太鹹
  鹽中含有大量鈉,而鈉攝取過多,尿中鈣的排出量會增加,血壓也會升高,所以應避免吃太鹹、攝取過多鈉,平時應減少食用醃漬、加工品,以新鮮天然的食物為佳,湯汁、沾醬含鈉量高,要少喝湯、少沾醬,另外也要養成閱讀營養標示的習慣,每100公克食物含鈉量超過600毫克為高鈉食物,應減少食用。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0 No.1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