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收入跟糖尿病的關係

經濟收入跟糖尿病的關係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戴東原董事長

  依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導,四分之三的糖尿病人來自中低收入的國家。但是即使是富裕國家像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及以色列,低社經地位的貧窮者,糖尿病的盛行率(某一特定時間得某一特定疾病的人口比例)及發生率(某段時間新發生某一疾病的人口比例)都比較高。通常發生率是瞭解得病危險性比較好的指標。
  國外調查報告:2016年拉瓦爾大學達傑納在著名的雜誌「Diabetes Care」發表了彙整3個高收入、7個中上等收入、4個中低收入及4個低收入國家,總共119666例成年糖尿病分析結果,在調整了傳統風險因素後,顯示貧窮國家有較高糖尿病盛行率,而最富裕的國家盛行率是最低的。2020年英國學者姜蕯綜合了美國、英國、日本、中國、馬來西亞等國11篇的報告,指出與糖尿病有關的因素,包括居住地區、社經地位、個人自我照顧能力以及休閒時間。    
  以上是跨國的分析,如果檢視某一特定國家,以美國為例,糖尿病的盛行率在貧富之間有何差別?2014年賈斯京以1999-2004年美國國家健康及營養調查報告和2000年美國人口的普查資料來分析20歲以上成年人種族、貧窮及居住地區對糖尿病的影響。結果顯示非裔的危險性高於白人,經濟貧困者無論是非裔或白人都明顯增加,住在貧民區也有負面的影響。全日本民主醫療機構聯合會以40歲以下第2型糖尿病為調查對象,顯示其家庭年收入在日元200萬(台幣50萬)以下佔57.4%。台灣在102-105年完成的19歲以上國民營養健康狀態變遷調查中,依家戶月入所得分為5級:未滿3萬、3萬到5萬未滿、5萬到7萬未滿、7萬到10萬未滿及10萬以上。結果以家戶月收入最低的未滿3萬元者糖尿病盛行率最高為8.2%,而收入最高及次高的盛行率最低為3.2%。
  台灣貧富之間糖尿病發生率有什麼差別?國家衛生研究院許志成博士分析了全民健保89-94年的資料。他將繳納健保費者分為4級:月入57800元以上為高所得、15800~57800元為中所得、低於15800元為低所得,接受社會救濟,免交健保費為貧戶。經過6年持續追蹤,顯示貧戶的糖尿病發生率為中等收入者的1.5倍。

低經濟收入為什麼糖尿病發生率及盛行率比較高
飲食的偏差
  莫西菲等人調查2014-2016年西雅圖地區超市販賣的食品,發現高熱量的食品價錢較低,每1000大卡之平均花費為1.76美金;營養高且熱量較低食物在同等熱量之下,價格約為18.11元,價差高達10.3倍。貧窮的人當然是選擇較低廉食品來填飽肚子。在持續吃進高熱量食物,體型當然會發胖,因而增加得糖尿病的機率。在日本,低收入群食物以便宜而美味的烏龍麵及拉麵為主,成份是碳水化合物,蔬菜和肉類量很少。就像我們貧窮人家的三餐有兩多(米飯類、麵食類)三少(魚肉奶類)情形一樣,久而久之血糖就逐漸會上升。
教育程度低
  開發國家人口罹患糖尿病的發生率,已經處於平緩或降低狀況,顯示患病率與文化程度及收入成反比的關係。這是因為富者自我保健意識較強,更注重生活品質,能科學合理安排飲食和身體的鍛鍊,及了解疾病預防的要領。窮者生活習慣較差,作息不正常、熬夜、抽煙、酗酒等助長糖尿病的發生。
孕婦營養不良
  懷孕時如孕婦營養差體重下降,連帶也會使得胎兒營養不良,促成嬰兒胰臟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減少,種下孩童成年後得糖尿病的機率上升。
生活的壓力
  住得不好,或根本沒有房子,煩惱工作問題、生活問題等。這些慢性壓力,促使腎上腺荷爾蒙分泌過多,血糖及血壓都會高起來。
居住的環境
  住在貧民區,鄰近較缺少從事運動及健康的資源。孟母三遷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雖然不見得是遷離貧困社區,但是她的動機為替兒女尋找能夠奮發向上的環境。
人口的老化
  老年人比較沒有固定收入,社經地位較低,體能活動減少,肌少症增加,肥胖,胰島素分泌減少,對胰島素作用阻抗增加,都不利於維持正常的血糖。

如何來緩和台灣糖尿病的快速增加
  在新冠病毒肺炎未釀成社區感染之前,由於科技的蓬勃發展,台商回台投資增加,股市及房屋交易非常熱絡,呈現一片榮景。希望疫情儘早控制,讓政府、民間企業及社團能多一點關注於紓解低收入民眾的困境。增加投資來增加就業的機會;延緩退休年齡,讓老人能多發揮潛能;提升最低工資來達到基本生活需要;提高清寒學生獎學金的名額及金額,讓他們專心於學習,增加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如有可能提升義務教育到高中。最近健保署已開始注意到孕婦的營養,以及產檢的改善,這是鼓勵生育以及減少糖尿病發生的策略。對國民或社區住宅發展的政策,必須注意周遭學校的水準、交通便捷、健康照護及娛樂問題,儘量避免產生高度貧窮的社區。

結論
  本人在擔任台北仁濟院院長期間,社會服務室同仁利用周末時間輔導弱勢者來就業,在數十位當中只有兩位成功地成為雞蛋糕攤販的個體戶。成功率這麼低落的原因,就是這些弱勢者,普遍教育程度低,缺乏自信或能力不足。面對環境的挑戰,如果老是樂天知命缺乏愛拼才會贏的勇氣與毅力,在坎坷之世道當然不容易破繭而出。在積極輔導,救濟及自立自強之下,才能早日脫離貧窮之困境。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1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