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年族群糖尿病流行病學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65歲以上視為老年人口,當其佔總人口比率達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而台灣在1993年時便已超過7%,成為高齡化社會。當老年人口達總人口比率14%時稱為「高齡社會」,台灣則在2018年3月達14.05%,進入高齡社會。依據內政部戶政司資料至2018年底,台灣的老年人口達到343萬3,000餘人,已佔人口總數的14.56%;若以全台分布而言,則以嘉義老年人口達18.61%,為全台縣市最老地區。另外當老年人口達總人口比率20%時稱為「超高齡社會」,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不久的未來,便會迅速邁入老年人口超過20%的超高齡社會。可以預期的是,隨著老年人口增加,各種慢性疾病罹病盛行率,例如糖尿病將越來越高,其相關照護也隨之受到重視。
根據國民健康署健康促進統計年報,於2013年至2016年間,65歲以上族群高血糖或糖尿病盛行率為29.8%,其中男性佔32.9%,女性佔27.0%。而整體盛行率也由2005~2008年的8.5%上升至11.6%。另外若依據台灣健保資料庫調查(2018台灣糖尿病年鑑),糖尿病人數由2005年的132.6萬人增加至2014年的220.1萬人,增加了66%。其中男性由67萬人增至113萬人,女性由65萬人增至107萬人。老年族群(65歲以上)糖尿病盛行率則由2005年時的29.6%至2014年增至39.9%,其中女性由31.6%增至40.6%,男性由27.7%增至39.2%。而老年族群糖尿病佔所有糖尿病數由2005年的48.9%至2014年增至50.3%,首度超過一半,預期將益形增加;其中女性由53.0%增至56.3%;男性由44.8%微幅下降至44.6%。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男性在年輕族群糖尿病盛行率高於女性,女性在老年人口的糖尿病盛行率高於男性,且自2012年起女性超過80歲,罹患糖尿病比率便已達50.5%。國際糖尿病聯盟 (IDF) 估計,全球約有1/3左右的糖尿病病人屬於老年族群,顯見老年族群糖尿病盛行率在台灣更形嚴峻。
肌少症和衰弱也是老年族群糖尿病患非常重要的併發症。肌少症被認為是老人衰弱的前驅表徵。台灣國衛院一項以社區老人為對象的世代研究發現,65歲以上老人肌少症的盛行率為7.3%,其中男性8.2%,女性為6.5%。而從日本人的調查,發現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衰弱盛行率較非糖尿病同齡者高3至5倍。此外,糖尿病患者常合併失智或認知功能障礙,將影響自我照護能力及預後。一般而言,糖尿病會提高1.5~2.5倍失智風險。以台灣新診斷糖尿病患者為對象的追踪研究發現,其罹患失智的風險比值為1.63,其中50~59歲之風險比為1.67,60~69歲為1.26,70~79歲為1.23,顯示越早罹患糖尿病,其發生失智風險越高。老年糖尿病若併有肌少症、衰弱或失智,將會增加跌倒骨折及罹患其他慢性疾病及死亡的機率,值得大家重視、預防與治療。
在糖尿病相關的併發症中,糖尿病腎臟病、糖尿病足,在老年族群的盛行率均高於年輕族群。女性老年人比男性有更高比率罹患糖尿病足,但相關的足部感染,男女則無差異。至於大血管併發症部分,糖尿病患者10年內發生心血管併發症相對風險,高於非糖尿病患者,其相對風險約為2~3倍。另外,追踪65歲以上新發病之糖尿病人10年的研究發現,其死亡相對風險在男性族群為非糖尿病患者的1.23倍,於女性族群為1.27倍。至於壽命差異,糖尿病病人仍低於一般族群,但於2005年至2014年間其差距逐漸縮小。以2014年為例,若於40歲前診斷有糖尿病,則男性之壽命較一般族群減少3.2年,女性減少2.6年。而造成糖尿病病人死亡原因的前5名分別為癌症,糖尿病,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及肺炎。
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老年族群糖尿病人逐漸增加,也形成社會與家庭照護負擔。利用台灣剛發表的糖尿病年鑑,約略整理其相關流行病學資訊,提供大家參考。如何照顧好老年族群糖尿病患者,有賴各界共同努力。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9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