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為什麼要測糖化白蛋白?

糖尿病為什麼要測糖化白蛋白?

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   洪乙仁醫師

  黃先生,58歲,已有十年糖尿病史,平時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 近來發現糖尿病併發腎病變及視網膜出血,平常糖化血色素 (HbA1c)控制良好A1c約6.0%~7.0%, 但空腹血糖略高150~180 mg/dL, 餐後血糖200~250 mg/dL, 考量血糖值與糖化血色素數值不一致,經進一步檢查發現病人血中G6PD缺乏(俗稱蠶豆症),測定血中糖化白蛋白 (glycated albumin)濃度高達25%, 顯然血糖控制並不理想,於是改變治療策略,給予胰島素注射,後續血糖趨於穩定。

  根據近期資料顯示,台灣地區約有180~220萬糖尿病人, 血糖控制良好與否和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息息相關,血糖的控制除了健康的飲食、規律的運動及藥物治療外,血糖自我監測、自我管理與定期的血液監測都是非常重要。其中血液監測包括糖化血色素(HbA1c)、果糖胺(fructosamine)及糖化白蛋白等。

糖尿病血糖監控指標
  除了平常血糖自我測定外,糖化血色素是一般較為熟悉而廣泛應用在臨床上血糖監測的指標,糖化血色素是指紅血球中血紅蛋白(Hemoglobin)部分胺基酸被糖化的比例,糖化血色素是反應最近三個月內平均血糖值。一般紅血球的生命週期約120天,會影響到紅血球代謝速度的因素,都會影響到糖化血色素的高低, 例如有血紅素疾病或是貧血的病人(如蠶豆症、鐮刀型貧血帶原者或是血色素HbF等),其糖化血色素的值會較低,導致錯誤的血糖監控而誤判病情。又如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常合併貧血,常會接受鐵劑、紅血球生成素(EPO)的補充或接受輸血治療,也會使糖化血色素降低。此外,孕婦在懷孕中因缺鐵性貧血或相對性的缺鐵狀態等狀況,無法正確反映出血糖變化。另外,孕婦在懷孕期間的體重變化、血量增加及血糖波動快速,糖化血色素無法及時反應最近幾週的血糖變化,來當作調整飲食及藥物的指標,因此在上述的情況下,限制了糖化血色素在臨床上監控血糖的參考,這時候可以考慮使用糖化白蛋白來當做血糖監測的標的。

什麼是糖化白蛋白?
  白蛋白是血漿中最主要的蛋白質,當白蛋白上部分胺基酸被血中的葡萄糖糖化,便會產生糖化白蛋白。血液中血糖越高時,被糖化的比例就會越高。一般糖化白蛋白的半衰期約 14 天,因此檢驗糖化白蛋白的數值,可以反映過去 2~3 週內的平均血糖數值,比糖化血色素更能反映近期的血糖變化,對於糖尿病孕婦能及時提供血糖控制良好與否。同時由於懷孕期間的正常生理變化,糖化血色素初期會下降,後期會上升,易造成判讀誤差,可考慮測定糖化白蛋白。一般建議孕婦將糖化白蛋白控制在 11.5~15.7% 之間,因為國外有研究指出,如果糖化白蛋白 ≧15.8%,嬰兒出生後得到併發症機率會提高,如巨嬰、低血糖、呼吸疾病、低血鈣等問題。同時,在最新的 2018 中華民國糖尿病照護指引也建議,妊娠期糖尿病的糖化白蛋白以 <15.8% 為控制目標。
並非所有糖尿病患都必須測糖化白蛋白,目前健保對於糖化白蛋白檢查的限制及條件包括:
(1)糖尿病合併慢性腎病變。
(2)因血液疾病導致HbA1c無法反映血糖控制者。
(3)懷孕糖尿病患及妊娠糖尿病患。
(4)血糖數值顯示控制不良,但HbA1c數值仍於良好範圍者。
若血中白蛋白濃度<3 g/dL、腎病症候群或甲狀腺功能異常等會影響血中白蛋白濃度者都不適合檢測。

結論
  血糖的監測方式各有優缺點,測定血糖可即時瞭解血糖變化(如高、低血糖)做為調整飲食或藥物的方針,糖化血色素代表較長期(三個月)的血糖控制,為一般醫療單位較常檢測項目,也比較有文獻證實與糖尿病預後有關,糖化白蛋白反應近2~3周的血糖控制,對於必須即時知道血糖變化 (如孕婦)或糖化血色素無法正確代表血糖變化者,可監測糖化白蛋白。不同檢查可互相彌補不足,臨床醫師會根據病患情況給予適當檢查 ,以免誤判耽誤病情。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8 No.4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