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糖尿病的治療

銀髮族糖尿病的治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陳亮恭主任

  人口高齡化是全球共通的現象,亞洲各國的趨勢尤其明顯,而台灣的人口高齡化速度更位居全球的領先群。人口快速高齡化帶來各種不同的挑戰,慢性病的流行病學更將因此改寫,多數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病將大幅增加,例如失智症與髖關節骨折,因為人口總數與高齡化程度的緣故,未來亞洲地區將成為全球各種慢性病患總數最多的區域,而糖尿病與其衍生相關疾病便是重要議題。

  依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統計,2015年全球約有4.1億位糖尿病人,預估2040年將達到6.4億,其中高齡糖尿病患者將占三成以上。高齡糖尿病患若是自中年就罹病,隨著年紀增加,也更容易出現各項糖尿病併發症。高齡糖尿病患者另一項挑戰則是多重共病、多重用藥、身心功能衰退、認知功能障礙與失智、聽視力障礙等等。這些共同存在的問題使得高齡者的糖尿病照護變得複雜,而且治療時應以何者為重也令人困惑。此外,也有部分病友的糖尿病是在65歲甚或是70歲之後才發病,理論上這群病友人生中受糖尿病影響的程度低於自中年期就發病者,更何況老化就會造成血糖代謝異常,正常高齡者在兩小時的飯後血糖經常會超過140 mg/dL,最終卻未見得會演變成為糖尿病,是以年長者血糖檢測的詮釋不能以一般的標準定義之。然而,由於長壽的現象,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分析顯示,即使是65歲以後才發病的糖尿病友,相較於沒有糖尿病的長者而言,依然具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與死亡風險,因此,治療上仍不可掉以輕心,但也不是全然套用一般的治療標準。

  美國糖尿學會與美國老年醫學會合作的臨床治療指引針對高齡糖尿病友做了很大的建議調整,在定義高齡糖尿病友的治療標準之前,需先依據病友身心健康狀態,進而修正個人的血糖控制目標,而非單一標準,且必須要考慮高齡者的年齡與其他狀況,平衡治療本身所帶來的益處與副作用。

  依照目前建議,所有高齡糖尿病友先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健康高齡者,亦即生活自理、活動自如的高齡糖尿病友,這類的病患糖化血色素建議控制在7.0~7.5%;第二類則是身體活動功能狀態下降者,糖化血色素建議控制在7.0~8.0%,但其中針對已經有衰弱、失能或失智現象的病友,此時糖化血色素建議控制在8.5%以下即可;第三類則是已經進入生命末期,此時糖尿病的治療便是以症狀控制為主,無須刻意執著於糖化血色素的目標值。不過,無可諱言,由於高齡糖尿病患的相關研究資料仍然有限,這些建議還是多以專家意見為主,而且高齡糖尿病友的個別差異很大,因此,治療上還是必須與醫師做更完整的討論,評量高齡者整體的狀況與生活品質而做決定。

  而高齡糖尿病友使用降血糖藥物治療時,也有許多藥物以外的因素必須思考,因為高齡者的認知功能可能有所退化,服藥的情況可能不如預期,因此藥物處方必須單純,但必須留意高齡者因為進食或藥物代謝的異常,進而導致低血糖現象,研究顯示,雖然糖尿病本身就是晚年失智症發病的重要病因,但因為血糖控制過於嚴格導致反覆的低血糖反而更增加的失智症的風險。同樣是糖尿病,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時具有不一樣的健康風險,無法以單一的角度思考;此外,高齡糖尿病患絕大多數都是多重疾病也甚至合併身心功能衰退,抑或是已經進入長照體系,加上高齡者行動能力、認知能力與溝通能力都可能受損,糖尿病管理教育應採取全方位的思維,以周全性的眼光整體評估病友的需要,並將多重疾病就診與用藥針對個人獨特情況做調整,更重要的是為高齡糖尿病友在這些複雜的狀況之中設定一個整體性的照顧目標,避免單純以單一器官疾病思維切入,以提升高齡糖尿病患的整體健康與生活品質為目標,而此目標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即是身心活動功能,一個可以免於失能與失智的狀態,更能享有活躍生活的人生。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8 No.4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