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與骨鬆症的關係
糖尿病與骨鬆症的關係

第2型糖尿病和骨鬆症在台灣都很常見,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兩者的盛行率均會持續上升。台灣的65歲以上的男女長者約25%有糖尿病,而65歲的婦女則也有20%有骨鬆症,到80歲時,約一半的婦女有骨鬆症,男性則有約婦女一半的盛行率。雖然一般而言糖尿病人體重比較重,骨鬆患者較常有纖細體型,外觀不太相同,而做臨床檢查時第2型糖尿病病人的骨密度也因體重的影響,數值不特別的低,但是近來的醫學界的研究與觀察卻發現第1型及第2型糖尿病患者在同樣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骨密度的狀況下,比沒有糖尿病的人因骨鬆引起骨折的發生率高出兩成左右,所以糖尿病人應特別注意防治自身的骨鬆與骨折。
糖尿病如何影響人體骨骼健康呢?可以從許多方面來說明。首先人體骨骼是重量大,約體重6分之1的大型器官,而且代謝速率也不慢。為了維持負重等需求,骨骼的許多地方需要持續重新塑造,也就是把老舊的部分移除,並在需要的地方加上新骨頭。體重較重的人一般會刺激更多的新骨產生,所以骨密度是較高的。但是這樣的過程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而骨骼能量的來源是以葡萄糖為主的。糖尿病病人就是因為胰島素不足或是胰島素效率不好,骨骼不能好好利用葡萄糖,所以增加新骨的能力比較差。長期下來骨骼的細微結構會較疏鬆,而強度也較差。雖然骨密度檢查看不出來偏低太多,但是骨折率就增加了。在另一方面,許多醣尿病的慢性併發症或有關病症,例如眼底病變、神經病變、關節的退化、肌肉變少、無力、平衡不佳或是腦血管障礙,都會影響病人的日常行動,增加跌跤的機會,也增加骨折的發生率。糖尿病的治療藥物若造成低血糖,病人可能有無力、暈眩或昏倒等症狀,當然也可造成跌倒及骨折。胰島素增敏劑會導致骨骼內脂肪細胞增加,而造骨細胞減少,所以也使得骨鬆與骨折的機會增加。血糖過高的現象也會影響骨骼裡面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有許多功能,包括調節骨細胞的重新塑造過程及維持骨骼的強度與彈性等等。糖化的蛋白質產物,功能會受到限制,這也會造成骨骼強度不足。所以可以說糖尿病及高血糖對骨骼健康的影響是很大的,難怪糖尿病人會有高出兩成左右的骨折率。
那麼糖尿病人如何防治自身的骨鬆症及避免骨折呢?首先要控制好血糖,避免眼底病變、神經病變、消瘦、肌肉無力等的發生。並且遵照一般的骨鬆防治準則,注意鈣元素的攝取及適當的日曬和補充維他命D,並保持適中的體重,不要太瘦。在女性65歲、男性70歲以後,不妨測量腰椎及髖部的骨密度。若骨密度偏低,不要等到骨密度掉得太低,應該比非糖尿病的民眾更早開始用藥物治療骨鬆症。雖然目前沒有專門給糖尿病病友使用的骨鬆藥物,但是一般治療骨鬆症所使用的藥物對糖尿病病友也一樣有效。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的醫師及護理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們在近幾年都充分了解到糖尿病人有較高的骨折風險,已將骨鬆及骨折防治包括在他們的業務中,病友們可以和他們合作,大家一起來做自身骨鬆及骨折的防治工作。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7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