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型糖尿病不是絕症!針劑腸泌素控糖助達標

有一些年輕人喜歡天天喝一杯含糖飲料、嗜吃甜點蛋糕,導致體重直線飆升,小心血糖超標卻不自知,甚至直到出現全身無力、惓怠、視力模糊、極度口渴等症狀,才緊急送醫救治,經過檢查赫然發現已經罹患第2型糖尿病。令人更擔心的是,因為排斥治療,甚至存在不少錯誤迷思,直到腎臟功能壞了,才想再尋求治療,就後悔莫及了!
對於糖尿病患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控制血糖,不讓血糖失控。但是,近年在很多門診都發現,有許多年輕人飲食不控制,一不小心就成為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或者是來求診時,醫師診斷即發現已經是第2型糖尿病患了。
**近7成糖尿病患治療不達標 恐引起併發症**
奇美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田凱仁表示,罹患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最令人擔心的癥結就在血糖未控制達標,引發各種併發症,甚至奪命。臨床統計顯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8%,全國約有227萬名糖尿病病友,每年以2.5萬名的速度持續增加,其中9成5以上即屬於第2型糖尿病,並且有年輕化的趨勢。糖尿病在2014年為國人排名第5大死因,平均每1小時即奪走1人性命,實在不容小覷!
**錯誤迷思、未遵從醫囑服藥 影響控糖效果**
全台糖尿病患中,僅3成多民眾的糖化血色素(HbA1c)達標(<7),相當於有近7成糖尿病患治療不達標,身陷併發症風險,甚至有奪命的危機包括腦中風、視網膜病變、心肌梗塞、腎病變等,甚至體重也會持續增加。為什麼血糖控制不容易達標?田凱仁醫師表示,舉例來說,有的第2型糖尿病患聽聞需要注射針劑,就以為病入膏肓,甚至誤以為注射之後可能面臨洗腎的命運,以及會有失明的風險,更有的人誤以為會成癮,其實這一些都是錯誤的迷思。此外,門診也常會碰到糖友因為口服治療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例如腹瀉、肥胖,或因服藥種類過多帶來的不便性,並沒有完全遵從醫囑好好服用藥物,所以,導致控糖效果不佳,治療上相對棘手。
**第2型糖尿病針劑治療 由醫師評估建議**
及早發現糖尿病、及早用藥控制,就能避免腎臟功能損壞,才不會引起併發症,恐有奪命風險。目前針對第2型糖尿病患在治療上的選擇,如果服用兩種以上口服降血糖藥物,仍難以讓糖化血色素達標,或是擔心併發症發生的風險,此時就可以考慮使用針劑治療,包括胰島素與針劑腸泌素藥物,注射胰島素是為了讓胰臟細胞休息,因為一旦被診斷為糖尿病時,胰臟細胞功能就可能只剩下50%了,根據英國研究顯示,第2型糖尿病患的胰臟細胞功能每年還會以3%的比例衰退。注射胰島素能有效的控制糖化血色素,只是在臨床上要衛教患者體重有可能增加,而且在治療過程中也要注意低血糖發生的風險。
**針劑腸泌素優點:產生飽足感、減少體重增加**
另一種選擇是針劑腸泌素,腸泌素的優點包括:促進胰臟分泌胰島素、抑制升糖激素並進一步控制血糖,以及含有GLP1類似物能讓大腦產生飽足感並抑制胃排空。因此在改善血糖的同時,也具有較少的低血糖發生風險和減少體重增加的副作用。現在針劑腸泌素藥物選擇也較多了,可根據病人生活型態來選擇注射頻率,有一週一次、一天一次或一天兩次,方便病人臨床選擇使用。
田凱仁醫師提醒,第2型糖尿病是慢性病,並非是絕症,可透過生活型態改變(如戒菸)、飲食、運動、減輕體重,以及使用適合的藥物來控制血糖,以減少併發症的出現,保障健康與安全。最後提醒,年輕人要戒除不良的飲食習慣,平時要少吃甜食、高油、高鹽的食物,以及少吃精緻澱粉如麵包,避免經常暴飲暴食,以及要維持良好的運動好習慣。唯有靠藥物、飲食、運動、血糖監測多管齊下,才能避免糖尿病惡化,引起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的風險。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7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