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看聽-您的用餐過程

停看聽-您的用餐過程

臺大醫院營養室 陳慧君營養師

糖尿病基本飲食原則包括(1)均衡廣泛攝取六大類食物。(2)三餐定時定量,醣類攝取需固定。(3)攝取足夠纖維質,蔬菜、全穀類和水果皆是很好纖維來源,但全榖類及水果亦為醣類來源,不能過量。(4)適當熱量攝取,維持健康體重。除了遵守這些原則外,搭配一些簡單又易執行的用餐技巧,是否可以使血糖控制事半功倍嗎? 以下針對吃飯順序對於飯後血糖影響的文獻加以討論。

先吃蔬菜,後吃飯-幫助飯後血糖控制及改善餐前餐後血糖值的差異
  高血糖經由抑制血管擴張,活化血栓形成,增加氧化壓力等作用提高糖尿病人發生動脈粥狀硬化危險。有些研究想瞭解改變用餐順序是否可以降低餐前餐後血糖變化差異,Imai給予15位罹患5年以上之第2型糖尿病患者(年齡61.7±11.6歲;男/女 7/8;HbA1c 6.4± 0.6%)150公克白飯和生菜沙拉(含醣量 61.8公克, 340大卡)。分兩組,一組『先吃青菜,後吃飯』;另一組『先吃飯,後吃青菜』。4週後,這2組交換用餐順序。結果發現餐後30分鐘和60分鐘之血糖值和胰島素濃度,『先吃青菜,後吃飯』組都比『先吃飯,後吃青菜』組低。
  另一研究19位第2型糖尿病者及21位血糖正常者使用3天連續血糖監測器,觀察其隨進食順序改變之血糖連續變化情形。在第二天和第三天供應受試者試驗餐,包括白飯/麵包、肉類/魚、及500公克青菜(菠菜、番茄、青花菜和蘿蔔等),每日提供21公克纖維質和每公斤30大卡熱量。每餐花15-20分鐘,第一個5分鐘先吃青菜,第二個5分鐘吃蛋白質類食物,最後吃飯。另一天食物進食順序則反過來。結果不論是血糖正常者或第2型糖尿病病人,『先吃青菜,最後吃飯』者的餐後1小時血糖值,血糖波動幅度及餐後3小時血糖值變化總面積都顯著下降,甚至餐後最高血糖值也較低。

先吃蔬菜,後吃飯-協助血糖控制的效益是可持續地
  一回朔性研究顯示門診病人經指導吃飯順序後,其血糖控制獲得改善。一組196位定期門診追蹤之糖尿病患者,每4星期接受飲食指導,包括多吃蔬菜,細嚼慢嚥(每口至少要咀嚼20下),『先吃青菜,後吃飯』;另一組137位糖尿病病人則只接受一般衛教指導。12個月及24個月後,『先吃青菜,後吃飯』組的糖化血色素值獲得改善;但血壓、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值,此二組都有下降趨勢。定期接受飲食衛教組攝取較高纖維質,饑餓感減少和飽足感增加,每餐主食類、水果、甜點、油脂及飲料攝取也減少,血糖值也得改善,胰島素需求量也降低。

先吃蛋白質類食物,後吃飯-可改善餐前餐後血糖值差異
  研究顯示用餐時,先吃乳清蛋白和橄欖油可降低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值,因為蛋白質和油脂可以刺激昇糖素類似胜肽(GLP-1)分泌,延長食物從胃送至小腸時間,減少餐前餐後血糖值變化差異。另外,乳清蛋白可能透過腸泌素(incretin)作用和乳清中之胺基酸直接刺激β細胞促進胰島素分泌。Horwitz研究也發現先吃肉類或魚類,也可透過此機轉來改善餐後血糖控制。Shukla等人研究也驗證進食順序『青菜-> 魚/肉 -> 主食』可顯著地降低第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和胰島素濃度。

  總結,簡單地改變用餐行為 (青菜-> 魚/肉 -> 主食),可有效地改善第2型糖尿病人短期和長期之血糖控制,對於健康人則有助於心血管疾病發生之預防。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7 No.2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