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流行病學

糖尿病流行病學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教授 曾慶孝主任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的推估,全球之糖尿病人口數在2015年已超過4億,並將在2040年超越6億人。目前大約每11位成年人之中就有一位罹患糖尿病,但約有一半的病人並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的存在。估計在2015年約有500萬人死於糖尿病,其中約有一半死者的死亡年齡在60歲以下。全球的糖尿病發生率與盛行率都還在持續上升中,在20-79歲的盛行率在2015年約為8.8%,估計到2040年會上升到10.4%。
  臺灣在過去五十年的發展中,糖尿病亦不知不覺地逐漸成為影響國人健康的重要慢性病之一。根據臺北市在過去不同年代所作的調查顯示,糖尿病的盛行率在40歲以上的成年人口中,慢慢地由1970年的5.1%上升到1979年的7.1%,再到1986年的8.2%。此外,根據在1993-1996及2005-2008兩個時期所作的「臺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的資料指出,19歲以上人口的糖尿病粗盛行率由5.33%大幅躍進到9.05%。由於人口結構的改變,必須進行年齡的調整才能比較,以上的粗盛行率在作過年齡標準化後亦指出兩次的調查結果顯示年齡標準化後的盛行率由6.21%上升到7.80%。這兩次的調查亦指出盛行率上升最顯著的年齡層是65歲以上,由17.13%上升到25.73%。
  臺灣另一次大規模的全國性調查是在2002年所進行的三高調查,亦即「臺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盛行率調查」。此調查的結果顯示在25-74歲的人口中,男性與女性的糖尿病粗盛行率分別為9.1%與5.6%。根據此次調查結果所進行的分析指出,如果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單位為kg/m²,亦即:體重以公斤為單位,除以以公尺為單位的身高的平方)當作肥胖的指標來預測糖尿病時,最佳的切點在女性與男性分別為23 kg/m²與25.5 kg/m²。如果我們定義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3 kg/m²為過重,而超過25 kg/m²為肥胖時,此結果指出我們只要體型達到過重的程度,就可能引糖尿病上身。
  值得一提的是,在臺灣第1型糖尿病相較於第2型糖尿病的病人數要少很多。一般西方人的研究都認為第1型糖尿病約佔所有糖尿病病人數的10%,但目前在臺灣第1型糖尿病則僅佔不到1%。在臺灣第1型糖尿病的發生率也比西方人低很多。根據研究指出,15歲以前(0-14歲)的第1型糖尿病每年的發生率在北歐約為每十萬人口30-40人,但在臺灣則僅約為3-5人。在臺灣的發生率雖然女生略高於男生,但可能並無統計上的差別,且維持相當穩定的趨勢,並沒有像第2型糖尿病一樣具有明顯的逐年上升現象。第1型糖尿病的發生率相較於成年人好發的第2型糖尿病每年約1%的發生率的確要低很多,也說明了第1型糖尿病佔所有糖尿病的比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前述「國際糖尿病聯盟」指出約有一半的糖尿病死亡發生在60歲以前,但根據吾人最近追蹤一個大型的糖尿病世代所作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臺灣的糖尿病病人的死亡年齡在60歲以前者,僅佔所有糖尿病死亡人數的10%左右,顯示臺灣對糖尿病病人的醫療照顧已不遜於先進國家。我們的研究亦指出血糖的控制與病人是否有其他共病症如高血壓及高血脂等,都與糖尿病病人的死亡率息息相關。另外病人的糖尿病診斷如果是透過篩檢而發現,他們的長期追蹤死亡率相較於臨床上有症狀才被診斷罹患糖尿病者為低,顯示早期的糖尿病診斷及相關共病症的防治對病人的預後具有正面的意義。在臺灣的糖尿病病人死亡率亦呈現城鄉的差距,都會區的居民的死亡率較非都會區居民為低。
  我們可以預期,由於人口的老化、飲食及生活型態的西方化、體能活動的減少、肥胖人口的增加、醫療照顧的進步以致壽命的延長等因素,臺灣的糖尿病病人數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會持續地上升。如何有效去預防糖尿病的發生,針對已罹患糖尿病的病人又要如何及早診斷與治療,以減少相關糖尿病的急性與慢性併發症的發生,將是政府行政單位、健保局、醫療人員及病人的共同課題。此外,如何降低臺灣城鄉醫療的差距,也是公共衛生上急須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的。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7 No.1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