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變的機轉

糖尿病腎病變的機轉

三軍總醫院  林石化院長

  糖尿病腎病變是造成慢性腎臟病最常見的原因,經統計在台灣大約有30 % 的第1型糖尿病患與10 % 的第2型糖尿病患會發生糖尿病腎病變,另外約有40 % 的末期腎臟疾病的原因為糖尿病腎病變,因此可知糖尿病造成末期腎臟病的影響有多大。
  在了解糖尿病腎病變機轉前,我們須了解腎臟的基本組成與功能,人體有左右兩顆腎臟而每顆腎臟有約一百萬個腎元,腎元包含兩個部分:腎絲球與腎小管。腎絲球猶如過濾網一樣,負責濾出身體的代謝廢物,經由腎臟腎小管的濃縮功能後,形成所謂的尿液,經由膀胱儲存後排出體外。然而糖尿病病患長期血糖的控制不佳,造成腎絲球破壞,為導致糖尿病腎病變的主要因素;另外體內過多的葡萄糖,會造成活性氧化物的增加,而這些活性氧化物會產生許多對身體有害的代謝廢物,例如:糖化終產物等,這些代謝廢物會進一步造成腎臟組織的傷害,造成白蛋白尿以及血清肌酸酐上升,最終使得腎絲球濾過率的下降。其他因素如血壓、發炎性的細胞激素、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等亦在糖尿病腎病變機轉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在臨床上,我們依白蛋白尿排出情形與腎絲球過濾率,將糖尿病腎病變分成五個階段:

  目前國內糖尿病學會針對腎病變的篩檢方面,有以下幾點建議:在發病五年以上的第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所有第2型糖尿病的患者,建議每年做腎病變的篩檢;篩檢必須要作的基本檢查為微量白蛋白尿以及血清肌酸酐的測定,其中測定白蛋白尿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收集單次小便,計算尿中白蛋白與肌酸酐的比值;第二種是計時收集,可收集八小時或二十四小時尿液,計算全日白蛋白的排出量。此外,因為每日白蛋白排出量差異性較大,所以此診斷需要持續三個月以上有異常的檢查結果方能確立。
  在糖尿病腎病變的預防與處置上,建議所有的糖尿病患者積極控制血糖,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之以及控制血壓在130/80 mmHg以下,如此可以預防或減緩腎病變的發生;而在出現高血壓或是白蛋白尿的患者,則是建議使用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或血管張力素受體拮抗劑(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 ARB)來做治療;生活中則是要盡量避免接受顯影劑檢查與服用影響腎臟功能的藥物。
  糖尿病腎病變是造成末期腎臟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糖尿病造成腎臟病變的機轉,可以讓我們更清楚血糖控制的重要性,期待糖尿病患者能嚴格控制血糖與定期接受尿液白蛋白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免進入末期腎臟病等不可逆過程。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6 No.2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