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症之關係:從流行病學談起

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症之關係:從流行病學談起

軒宇診所 張軒睿醫師

  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症都是全球重要的非傳染性疾病,且兩者也經常共病,有許多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中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較高,如何處理這兩大公共衛生問題,是高齡化社會的一大挑戰。 
糖尿病患者中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
  2023年有一份全球高實證等級的研究,對21篇觀察性研究進行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發現在超過一萬名糖尿病患者中,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約為27%;相比於一般族群的骨質疏鬆症盛行率,大約是18~20%,糖尿病患者的骨鬆盛行率明顯較高。同樣地,台灣本土健保資料庫研究也發現,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骨質疏鬆症風險高出1.37倍。這其實凸顯了此問題是普遍且容易被低估的,以及在糖尿病照護中關注骨骼健康的重要性。
性別的差異
  一般而言,50歲以上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及五分之一的男性患有骨質疏鬆症。前文的全球研究也發現,約有33%女性糖尿病患者和23%男性糖尿病患者患有骨質疏鬆症。儘管女性患者的風險普遍較高,但此性別未達統計學顯著差異。這表示無論男女,糖尿病患者都容易得到骨質疏鬆症。
年齡的影響
  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疏鬆症風險隨之增加。但有趣的是,糖尿病患者的相關研究結果卻有些不同。前文的全球研究顯示,骨鬆的盛行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在低於60歲族群是26.5%,高於60歲族群則是40.1%。而前文的台灣研究也有對年齡加以分析,發現糖尿病對年輕人群的骨質疏鬆風險影響反而較為顯著。這些研究提醒糖尿病患者須提早注意,因為骨質疏鬆症可能發生的更早。
肌少症的影響
  一項研究指出,糖尿病患的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與骨密度和血清中鈣濃度呈正相關,若以男性7.87 kg/m2及女性5.94 kg/m2定義為肌少症的切分點,患有肌少症的骨質疏鬆風險,在男性約為6倍、女性約為4倍。故肌肉量流失也是糖尿病患者特別注意之議題。
病生理機制
  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症的機制相當複雜且尚未確定,一般認為可能與長期高血糖、胰島素阻抗和糖化終產物(AGEs)有關,因此有所謂的糖尿病性骨病變(diabetic bone disease)的說法,也就是糖尿病患者的骨品質和結構較差,導致骨強度減弱。此外,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如神經病變和視網膜病變,也會增加跌倒風險,進一步增加骨折的可能性。
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
  FRAX®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骨折風險評估工具,可免費估算未來10年發生髖關節骨折和主要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風險率,但低估了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折風險。更新版的FRAXplus®特別把第2型糖尿病納入風險因子,可進一步調整骨折風險。
臨床介入措施
  糖尿病患者骨質疏鬆症的高盛行率需要全面的介入策略,既要處理代謝問題,又要關注骨骼健康。以病人為中心、個人化地控制好血糖是最基本的;適當的肌力運動及平衡運動可預防肌少症及避免跌倒。最後呼籲糖友們,要定期接受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篩檢骨質疏鬆症,避免骨折後影響了生活品質才診斷,就後悔莫及了。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4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