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變治療

腎臟疾病是國人們所擔心的話題,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民國103年國人的十大死因,第十位就是腎病變及腎病症候群。雖然名列第五名是我們更在乎的糖尿病,但是根據美國腎臟病登陸年報統計,造成腎臟疾病的最大宗主因不是別的、正是糖尿病,約佔50%,也因如此,無論腎臟病變是否因糖尿病而來、或是非糖尿病所造成,都應該得到我們的重視。
談到腎臟疾病的治療,我們就需要先談談腎臟疾病大致上的種類。根據統計,由於飲食西化及人民生活條件的進步,台灣人民罹患腎臟疾病的主因漸漸偏向歐美各國的趨勢,也就是剛剛提到的、以糖尿病為主,比例約占50%。事實上,除了常見的糖尿病腎病變,在東方人中,尤其我們華人,五千年來的悠悠中華文化,自從神農嘗百草之後,中藥及草藥的使用,其實代表的是華夏民族歷史的一部分,也是炎黃子孫傳承的象徵,然而,「中草藥腎病變」卻也是一個亙古以來的問題,甚至隨著歐亞大陸之間的戰爭,也把這些中藥的傳承帶到了歐洲世界,近代1992年,由於減肥藥物的使用,在比利時還引起了急性身衰竭群聚,事後也查明是一種含有Aristolochic acid成分(即「馬兜鈴酸」)的物質,所造成的腎衰竭,因此,中草藥腎病變是我們要認識的重要腎臟疾病之一。
接下來要談到的是「止痛藥腎病變」。老人家常常會出現關節退化性的疼痛,或者是一般民眾在天氣轉變時所出現的感冒喉嚨痛,由於在健保所涵蓋的台灣地區「三步一藥房」、「五步一診所」,民眾習慣就近取藥,但是屬於高風險的腎病患者,包括年紀長、糖尿病、及高血壓的朋友,有些止痛藥是會造成腎臟的疾病。這類的患者通常腎臟的外型會呈現不規則的凹凸型,而且追問之下可能可以問到有消化性潰瘍、或者是腸胃不適症狀的表現。
還有一種常見的我們提一下,也就是「尿酸腎病變」,常見於高尿酸的患者身上。由於現代社會大家愈吃愈好愈豐盛,高尿酸合併痛風發作三不五時總是能在親朋好友身上聽說過,事實上,高尿酸的問題不只是關節會痛到不能上班走路,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各位的腎功能。而腎臟切片或尿液檢查也可以查出尿酸結晶的蹤跡,給予醫師更多的判斷。
講完常見的慢性疾病,接著要說說急性、也就是常聽到的「急性腎衰竭」,這也是腎病變的一個大類,臨床上也常見,這裡我們簡單分做三類:腎前性、腎因性、以及腎後性。腎前性簡單來說,就是腎臟缺水、血壓偏低、或是感染時的狀態;而腎因性常見的原因是抗生素、抗發炎藥物、或是藥物過敏所引起;那麼腎後性,就以尿路阻塞為大宗,常見的因包括了男性的攝護腺肥大、或是女性的子宮壓迫輸尿管等等情形。
終於談完了大致上常見的分類(當然仍有些疾病可惜無法一一詳說),接著要談治療。糖尿病腎病變的治療,首重血糖控制,但由於糖尿病深深影響著腎臟內血管的狀態,因此血壓也是我們所重視、比需監測控制的。除了生活習慣上的調整,藥物方面可以利用可減低腎臟內壓力的血壓藥、或者是阻斷尿蛋白形成路徑的循環藥物,都是治療上的主流。而中草藥腎病變的治療,著重在停止中草藥的使用,並且依抽血檢查、尿液檢查來使用藥物。止痛藥腎病變的治療也是相同,第一步需要停止止痛藥的使用,接著也是要做血液、尿液、蛋白尿、超音波的檢查,並且要建立患者及家屬正確的用藥觀念,譬如說,要主動告知藥房或是診所的醫事人員,擔心腎臟功能會惡化的考量,請對方在用藥上斟酌再斟酌。至於尿酸腎病變的治療,要先控制好血液中的尿酸數值,而尿酸數值要控制得好,就需要配合選對藥物以及飲食方面的雙管齊下,才能得到比較好的效果,當然另外要安排腎臟超音波以觀察腎臟的外觀變化、以及腎結石出現的可能性。
最後,急性腎衰竭的治療,相當重要,雖然這疾病來得快也去得快,但是惡化程度之猛烈是醫護人員不敢輕忽的。治療上首先要分析是上面我們所提及的那三類中的哪一類,這樣治療才能夠有效果,醫師可以安排尿液檢查、或者是超音波檢查,來做初步的排除。當然,患者與家屬所提供的藥物史、疾病史、個人史,都會有助於醫師的臨床判斷。接著就根據分類來治療:腎前性的急性腎衰竭,需要給予適當的水分、補充體液,更重要的是要審視目前所服用的藥物,避免在還沒恢復時再次加害腎臟;腎因性的急性腎衰竭,需要查出導致的止痛藥或者是抗生素,除了停止使用之外,還要嚴密監控腎功能以及尿液分析,用藥物保護腎功能、並等待腎功能的逐漸好轉;至於腎後性急性腎衰竭,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尿液無法順利解出的問題,譬如說暫時性的置放尿管、單次導尿、會診泌尿科評估攝護腺的大小、甚至是找婦產科,都是臨床上常見的做法。急性腎衰竭由於時間上的特異性,因此要跟時間賽跑,正確且即時的診斷,能夠有效地縮短治療的時程。
以上大致以疾病的種類做為出發,再回頭來分別分析治療上的差異性。在寶島台灣,在健保制度的保護下,我們欠缺的不是醫療上的便利性,而是對於腎臟疾病的警覺性,希望能以此文,喚起各位民眾病友們,對於腎臟疾病的在乎與重視,將疾病的治療,控制在最有效且最好控制的開端!讓我們一起為自己的腎臟盡一份心力!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6 No.2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