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糖尿病和平共處

與糖尿病和平共處

柳營奇美醫院內分泌科  葉美成醫師

  一位四十五歲工程師,最近幾個月常常覺得口乾舌燥,每天都要喝大量的水分,口乾的症狀才能稍微緩解,每天的尿量也非常多,他覺得十分困擾。口乾舌燥的問題,試過各種親朋好友介紹的偏方草藥都無法解決。在一次公司定期健康檢查被告知血糖偏高,因此轉介到我的內分泌科門診,經過進一步檢查發現罹患有糖尿病。所幸發現得早,病人的眼底檢查還沒有出現糖尿病的眼底病變,尿液也還沒出現糖尿病腎病變蛋白尿的問題。病人從此按照醫師的指示定時服藥、注意飲食、養成運動的習慣,血糖也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口乾舌燥的問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另一個病人是五十五歲家庭主婦,十多年前就已經診斷出有第2型糖尿病,但病人覺得沒有什麼不舒服的症狀,因此從來沒有控制血糖。最近因為雙下肢水腫,稍微走動就很容易喘,精神變得很差,偶爾會覺得噁心嘔吐,後來覺得身體真的很不舒服來看門診,經過抽血和驗尿的檢查,發現腎臟指數很高,而且有蛋白尿,轉介腎臟科評估後建議洗腎,病人經過洗腎的治療後不舒服的症狀漸漸緩解,但是腎臟的功能幾乎已經沒有了,因此一輩子都需要洗腎。在台灣洗腎的原因,有很大一部份是因為沒有控制血糖而引起的糖尿病腎病變。
  的確,很多糖尿病病人沒有不舒服的症狀或是只有輕微的多吃多喝多尿,所以不知道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國內外的研究顯示長期高血糖的結果,會造成很多的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而導致失明、腎臟壞掉需要洗腎、受傷傷口不容易癒合、身體抵抗力變差容易感染導致肺炎、泌尿道感染、皮膚感染、血管堵塞壞死需要截肢、四肢神經病變導致麻木或疼痛、心肌梗塞和腦中風。其中心肌梗塞和腦中風是糖尿病人很重要的死因。
  糖尿病的診斷可以透過抽血測 “糖化血色素”;如果沒有三多的症狀,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26 mg/dL或口服75克葡萄糖後兩小時測驗大於等於200 mg/dL,兩次符合可診斷為糖尿病;另外,有三多症狀再加上任意時間點血糖大於200 mg/dL也可診斷為糖尿病。 糖尿病大致分為第1型糖尿病、第2型糖尿病、其他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其中以第2型糖尿病最為常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可以靠飲食、運動和生活作息調整使血糖正常,如果血糖還是高,可以加上藥物使血糖維持在正常範圍內。(註:糖化血色素是一種抽血的數值,可以了解最近三個月的平均血糖值,但如果最近有輸血,或是有血液方面的疾病,這個數值就無法正確反應平均血糖。)
  由於現今醫學和科技的進步,糖尿病藥物種類非常多元化,包括口服型降血糖藥和注射型降血糖藥。口服降血糖藥包括:雙胍類、胰島素增敏劑、阿法葡萄糖支鏈酶抑制劑、安息香酸衍生物、二 肽 基 肽 酶-4 抑制劑(DPP-4 抑制劑)和新問世的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通道抑制劑 (SGLT2抑制劑)。注射型降血糖藥包括:非胰島素(腸泌素)和胰島素。根據藥物不同的特性,可以幫忙太瘦的病人增重,太胖的病人減重。每個人適合的藥物都不同,專業的內分泌科醫師會根據每個人的生活習慣、肝功能、腎功能、心臟功能、體型胖與瘦、過去病史和藥物史,為您選擇適合的藥物組合。有人適合吃血糖藥,有人適合只打非胰島素針劑,有人適合只打胰島素,另外有些人適合吃藥配合打針,無論哪種方法,共同的目標就是將血糖控制在目標值。糖尿病控制的目標因人而異,一個蹦蹦跳跳的年輕人,血糖目標值會比較嚴格;相對的,一個長期臥床的老人,血糖控制的目標,可以稍微寬鬆一些。內分泌科醫師會根據年紀、活動情形、病人的自我期許、病人的合作程度,來做個人化設計的血糖目標。
        如果懷疑自己或家人有糖尿病,可以就近到醫療院所抽糖化血色素和空腹血糖做初步的篩檢。既然糖尿病可能有症狀,也可能沒有症狀,那麼哪些人需要做篩檢呢?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民眾如果本身有體重過重(BMI≧24)、中廣身材(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高血壓、曾經有心血管疾病、血脂肪異常、缺乏運動的男性與女性,或是多囊卵巢、曾經有生過4公斤以上嬰兒、或是曾經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都應該做糖尿病的初步篩檢。醫師會根據抽血數值和臨床症狀來決定是否進一步做口服葡萄糖測驗。
        糖尿病的併發症令人聞之色變,心臟病和腦中風這些悲慘的併發症,實際上是可以透過控制良好血糖而將發生的機會降到最低。因此為了自己,也為了家人,一定要重視自己的血糖。把血糖控制在合理範圍內,與糖尿病和平共處,人生一樣可以多彩多姿。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6 No.1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