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問與答《2016 No.1 糖尿病家族》

Q1.媽媽最近常常抱怨後頸部酸痛,她懷疑是不是膽固醇太高所引起的症狀。每次醫院檢測的膽固醇濃度都超過標準,醫師有建議她吃藥,但是她害怕吃太多「西藥」會傷身體,所以一直拒絕服用降膽固醇的藥物。請問我們該如何幫她呢?
A.膽固醇是身體內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它是我們身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合成膽汁、維生素D、腎上腺荷爾蒙、及性腺荷爾蒙的主要原料。膽固醇又分為好幾種,其中以高密度膽固醇(HDL-C)和低密度膽固醇(LDL-C)這兩種最重要,前者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所以常被稱為「好的膽固醇」,後者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又被稱為「壞的膽固醇」。
膽固醇升高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您母親的後頸部酸痛應該是其他原因所造成。
要避免膽固醇升高,以前通常會建議多攝取某些食物來降低膽固醇,例如:燕麥、大豆、深海魚、橄欖油等等,而且要減少蛋、培根、內臟、蝦、蟹、紅肉、奶油等等的攝取量。不過2015年最新版的美國飲食指引(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中,不再建議民眾去〝限制〞飲食中的膽固醇攝取量,因為研究發現身體自行合成膽固醇的量,遠高於我們從食物中所攝取的膽固醇。從另一方面來說,想要利用飲食控制來降低膽固醇也是幫助不大。
若您母親擔心服用「降膽固醇藥物」所引發的副作用,一般醫師會從〝低劑量、低強度〞的藥物開始給予,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減少她將來產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Q2.父親血糖控制得還不錯,但是上個月寒流來襲,他的血壓突然飆升起來。以前他的收縮壓大都維持在140毫米汞柱左右,但是寒流來的那幾天,他的血壓會高到160毫米汞柱左右。他現在已經吃了兩種降血壓的藥物,兩種藥物都是一天一顆的劑量。請問我們該如何幫助他控制血壓呢?
A.根據國外的研究,氣候的溫度的確會影響到血壓的高低,所以不同的季節測量到的血壓會有所不同,因此有所謂的「冬季高血壓」這個名詞出現。在1998年日本所做的研究,高血壓的患者在冬天測量到的收縮壓,會比夏天測量到的收縮壓高約4毫米汞柱;而冬天的舒張壓會比夏天的舒張壓高約2毫米汞柱。而在2015年南非所發表的一般族群血壓與氣溫的研究,發現無論是收縮壓還是舒張壓,都是冬天比夏天高約4毫米汞柱。中國大陸的蘇州在2013年也發表一篇大規模的人體研究報告,觀察5萬多位的成年人在冬天與夏天的血壓差異,發現男生的收縮壓在冬天比夏天高約9毫米汞柱;而女生的收縮壓在冬天比夏天高7毫米汞柱。此外,他們還發現戶外溫度每降低10℃,收縮壓會上升6.1毫米汞柱,而且老年人與體型較瘦的人血壓會上升的更顯著。
冬天的血壓為什麼會比較高?除了氣溫降低所造成的血管收縮之外,還有其他四項因素也會引起血壓升高,包括:冬天的體內維生素D濃度較低(日照較少)、冬天的體內正腎上腺素濃度增加、冬天的膽固醇濃度增加(高熱量飲食)、及冬天的身體活動量降低,這些都是冬季血壓比其它季節高的原因。另外,空氣中的污染物在冬天的濃度比其他季節高(例如:PM 2.5等等),也可能會影響到血壓。
您父親的血壓已經高到160毫米汞柱,必須儘快到醫院調整他的血壓用藥與劑量。依據2016年美國的糖尿病治療指引,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控制目標為140/90毫米汞柱以下。不過如果患者的年齡愈輕,或是已經出現蛋白尿的情況,則建議將血壓控制在更嚴格的範圍(130/80毫米汞柱以下)。
台灣高血壓學會提出「722」的居家血壓量測口訣,包括:「7」是連續七天測量血壓;「2」是每天測量2次(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最後的「2」是每次的血壓都測量2次,再取平均值(兩次測量至少間隔一分鐘)。而且最好每天以同一手臂測量血壓,並處於放鬆的狀態下進行測量。
一般而言,晚上之血壓會比白天低;如果晚上血壓比白天高,或是清晨起床前後的血壓衝得很高,這兩類患者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從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來看,腦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病高峰時段是清晨5點~早上10點,而另一個腦中風的危險時段則是晚上;因此目前建議清晨與睡前各量一次血壓比較有意義。
您可以幫父親先進行飲食方面的調整,減少高鈉食物(鹽分)的攝取,例如:泡麵、醬菜、培根、臘肉、鹹魚、鹹蛋、罐頭、醃漬品、洋芋片等等。此外,冬天常吃的火鍋湯頭,除了高油脂與高熱量的特點外,裏頭的含鹽量也不少。鈉的每日建議攝取量在2400毫克(約6克鹽)之內,如果每天攝取的鹽分能夠控制在6公克以內,收縮壓則可以降低4~8毫米汞柱。而且不管在戶內或戶外都要注意保暖,寒流來時儘量減少戶外的活動,以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作。
到醫院回診時記得要將血壓紀錄表拿給醫師審視,才能準確的進行藥物的調整。由於血壓太高或太低都可能發生危險,所以最好不要自行調整血壓用藥,應該請您父親提早回診,讓醫療團隊來作後續的評估與處理。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6 No.1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