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糖尿病在中醫的解析

關於糖尿病在中醫的解析

康禾堂中醫診所 楊運達醫師

  中國傳統醫學中其中以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輕(漸漸消瘦)身體無力感。易感疲勞為綜合症狀,稱之為消渴症。而西方醫學認為糖尿病是種因胰島素長期不足或缺乏,引起的一種全身性疾病,患者 血糖過高,引起全身性的血管病變及營養失調。而且醣類、蛋白質、脂肪、水、礦物鹽,代謝障礙而大小血管病變易導致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塞);腦血管病變(中風、出血、腦梗塞);下肢血管栓塞(血栓靜脈炎、男性陽萎、女性月經失調);血小管病變眼部包括白內障、眼底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動脈瘤、眼底出血、視網膜剝離、失明;腎臟病變包括蛋白尿、腎衰竭,還有周圍神經病變加上下肢血行障礙常導致下肢壞疽及截肢。

  糖尿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漸漸出現「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飲、多食、體重減輕,甚至易倦、疲勞、傷口 不易癒合,甚至化膿、四肢麻痛、女性陰部易癢、視力減退、頭昏嗜睡、腰酸腿痛、軟弱無力、皮膚乾燥或搔癢…等併發症。

中國傳統醫學對糖尿病病因的認識:
1、 喝酒厚味,損傷脾胃,使脾胃運化失職,釀成內熱,內熱蘊結,消穀耗津成消渴。
2、 煩惱過度,縱慾傷陰,而致肝鬱火,消爍津液,以肺胃腎陰虛燥熱發為消渴。
3、 情志抑鬱,情緒過度緊張或長期激動,也可引起肝鬱化火消燥胃津液或消渴。
4、 藥物中毒,長期服用某些藥物也可引起消渴症。

消渴症(糖尿病)包含多飲(上消)、多食(中消)、多尿(下消)症狀在內。
但症狀脈象卻不盡相同,為便於診治,茲分別說明如下:
 多飲(上消)屬肺熱傷津
證見:煩渴多飲 口乾舌燥 舌邊尖紅 苔薄黃 脈洪數
 多食(中消)屬胃熱熾盛
證見:多食善飢 大便秘結 體形由胖而瘦 舌苔燥黃 脈滑實有力
 多尿(下消)屬腎虛精虧
證見:尿頻量多,混濁有泡、尿甜、口乾、頭暈 腰腿酸軟、舌質紅、脈細數

治療原則
  消渴症病人,大都體胖身肥,患得患失得多。治療之道以運動、飲食、藥物三方面配合實施,療效明顯。
運動療法
  首選耐力性運動如(步行、慢跑、游泳、騎自行車),中老年患者可選保健操、太極拳、氣功、每次運動時間 約30-50分鐘為宜。
飲食療法
  原則上少量多餐,不宜有飽食感,多吃纖維量較多食物,少油、少炸。儘量不吃加糖加工食物。口味不宜太重太鹹。中醫食養之品多以滋陰清熱、潤燥滋腎為主。舉例如下:
1、 苦瓜--可冷盤或炒肉片。建議每次半條,一週2次為宜。
2、 河蚌蒸蛋--活河蚌2個取肉搗爛,鴨蛋1個,與其攪拌,適量調料,蒸食(若有高脂血症不用蛋黃。)建議一週1~2次為宜。
3、 鱔魚--鱔魚100-150公克。炒薑絲、炒鱔粥或煮湯均可。建議每週1次為宜。
4、 蘿蔔汁--每日服100~150 ml早晚各1次,7日1療程連用3~4個療程。
藥物方面
  可請教中醫師,但已控制穩定,想用中藥改善體質或兼症的改善,可選購相關藥材少量泡服用或煮沸飲之。可參考如下:
(1) 口渴多飲—地骨皮、沙蔘2錢、石斛2錢
(2) 口不太渴而尿多—山茱萸2錢、五味子2錢、甘草1錢
(3) 口乾燥甚--麥冬2錢、葛根2錢
(4) 口渴甚重--石膏1錢、知母2錢
(5) 大便乾燥--火麻仁2錢、郁李仁2錢、何首烏1錢。
(6) 疲勞氣氳--黃耆4錢、人蔘3錢。
(7) 煩熱不安--地骨皮2錢、鱉甲2錢。
(8) 尿頻腰痠乏力--菟絲子2錢、五味子2錢、枸杞2錢。
(9) 下肢痿軟無力—桑寄生2錢、狗脊2錢。
(10) 皮膚搔癢--地肤子2錢、白蘚皮2錢、白蒺藜2錢。
(11) 瘀血不通、身體疼痛--丹蔘2錢、三七3錢。
(12) 頭暈目眩--菊花2錢、天麻1錢。
(13) 睡眠不好--柏子仁2錢。
(14) 尿濁有泡--大小金櫻1錢、 芡實3錢。
建議每隔2~3天服用一次為宜。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5 No.4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