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問與答《2015 No.3 糖尿病家族》

糖尿病問與答《2015 No.3 糖尿病家族》

蔡明翰醫師

Q1.我現在服用兩種降血糖藥物,早上的空腹血糖值都還不錯,大概介於100到150毫克/百毫升之間,不過糖化血色素卻總是在8%-9%。醫師有建議我使用血糖機來檢測飯後血糖,這次門診也幫我加了一種口服藥物。請問我一天要驗幾次的飯後血糖?
A.依據今年2015年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治療建議,糖尿病控制的好不好有三個指標:
(1)空腹血糖值控制在80-130毫克/百毫升
(2)餐後的最高血糖值控制在180毫克/百毫升以下(測量時間約在進食後的1-2小時)
(3)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
   其實我們可以利用糖化血色素來換算你的平均血糖值,例如說糖化血色素值是8%,代表你的平均血糖值約為183毫克/百毫升。你目前只有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還沒有注射胰島素,因此自我檢測餐後血糖的最大目的,並非是讓你自己去調整藥物,而是透過餐後血糖的升高值,讓你了解這餐的含醣食物所造成的血糖變化,下次再遇到這類的飲食時,就應該酌量調整含醣食物的攝取量。
  日常的六大類食物中(五穀根莖類、蛋豆魚肉類、油脂類、奶類、水果類、蔬菜類),主要的含醣食物包括:五穀根莖類、奶類及水果類這三大類。每一餐含醣食物的多寡,就會影響餐後血糖上升的幅度。譬如說,你的晚餐是一碗紅燒牛肉麵,裏頭的麵量就相當於1.5碗的白飯量,若再搭配其他含醣食物的攝取(如:水果、點心、含糖飲料等),你的餐後血糖可能就會竄升很高。
  如果你能在餐前與餐後各測一次血糖,至少能夠提醒自己下次應該減少某些含醣食物的攝取量。依照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的建議,餐前與餐後的血糖值差異最好小於60毫克/百毫升,以避免血管內皮細胞的傷害。至於像你只有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的糖尿病患者,自己一天要檢測幾次的血糖值,目前國內外的醫學界仍沒有一個定論。若是血糖控制還沒有達到目標值,你可以選擇幾個主餐進行配對檢測(檢驗同一餐的餐前、餐後血糖),並進行飲食記錄,目的是找出不適當的飲食習慣。如果測到的餐後血糖值都很高,你可以到醫院詢問營養師應該如何調整飲食內容,甚至請教醫師是否要額外加上藥物治療。口服降血糖藥物中,有些種類的藥物對於餐後血糖的控制有顯著效果,包括:α-醣苷酶抑制劑(如:醣祿)、二肽基酶-IV(DPP-4)抑制劑(如:佳糖維、昂格莎、糖漸平)等等。
  建議你遵從醫師的指示來服用藥物,但是自己仍然必須控制飲食、維持運動、與定期的監測血糖。由於每個人的病情不同、治療方式不同,所以居家監測血糖的頻率也因人而異。除了上述所說的配對檢測外,當身體有任何不舒服時,也記得要隨時檢測血糖,例如:疲倦、發燒、噁心嘔吐等等,血糖的升高或降低都可能是身體的一種警訊。

Q2.我的先生血糖控制的不好,糖化血色素常常都超過9%,醫師已經開了四種血糖藥,兩種血壓藥,再加上心臟科醫師開的藥,一天要服用十種的藥物,他都說自己快成為「藥罐子」了。醫師有建議他注射胰島素,不過他很怕針頭,請問是否有其他的方式來幫他控制血糖?
A.
長期血糖控制不好的後果,容易產生小血管及大血管的病變。如果妳先生已經有心血管的疾病,那更要好好的控制血糖。由於糖尿病時常會合併其它的慢性病,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痛風等等,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天的藥量往往就是一大把。
  以妳先生的狀況,若改成一天注射多次的胰島素 (兩次以上),就可以將多數的口服降血糖藥物停掉,只留下雙胍類的藥物即可。有些病患是因為怕痛,所以看到針筒或針頭就會害怕,建議妳先生下次回診時,可以在醫院嘗試接受一次筆針針頭的注射,因為現在的針頭都很細,而且針頭的長度也很短,目前市面上有4毫米、5毫米、及8毫米這三種尺寸,有些患者注射這類針頭幾乎沒有疼痛感,與被蚊子叮咬的感覺差不多。
  根據國外的研究,使用筆型注射器的糖尿病患者,高達76%的受試者注射時不會感覺疼痛;相反地,使用傳統胰島素針筒的糖尿病患者,只有26%的受試者注射時不會感覺疼痛。此外,如果妳先生是屬於肥胖的體型,積極的減重可以同時改善他的血糖與血壓,甚至可以考慮減重手術來幫忙。依據今年2015年美國糖尿病學會的建議,如果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5公斤/平方公尺,就可以考慮是否接受減重手術的治療(如:胃間隔或胃繞道手術),尤其是當糖尿病或其合併症無法用藥物控制到目標範圍的時候。去年在美國內科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一篇瑞典醫療團隊的減重手術效果分析,接受減重手術的糖尿病患者2年後約有72%的比率不需任何的降血糖藥物治療,而接受非手術治療的控制組只有16%的比率不需任何的降血糖藥物治療;長期追蹤15年後仍有30%的手術患者不需任何的降血糖藥物治療,而非手術治療的控制組只剩下6%的比率不需任何的降血糖藥物治療;甚至在小血管及大血管的併發症都是在手術組的發生率比較低。
  因此,如果妳先生不想成為「藥罐子」,其實還有其他的治療方式可以選擇,只是每種治療方式各有其優缺點及潛在的風險,最重要的還是要依據妳先生的病況來選擇適合他的治療措施,也就是以「病患為中心」的醫療行為模式。不過,不管妳先生選擇哪一種治療方式,飲食控制、規律運動與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依舊是控制血糖的不二法門。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5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