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測血糖
聰明測血糖

從事臨床這麼多年來,很多病人對測血糖都望之怯步,對血糖監測的結果更是茫然。一來測血糖要忍受疼痛,二來每張試紙都要花錢,三來又得費心思地反省與檢討血糖的結果,四來還可能因為這些結果而導致家人或醫療人員的苛責,種種的狀況都讓病友不想測血糖。然而不管任何糖尿病照護的相關資訊都一再提到需要定期監測血糖,透過血糖監測可以改善血糖的控制,尤其是針對低血糖不自覺的患者而言,血糖監測的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早在2009年國際糖尿病聯盟針對非胰島素治療的第2型糖尿病血糖的監測指引提出只有在病人或照顧者擁有知識、技能同時願意將血糖監測與調整治療整合於糖尿病的照顧來達成血糖控制目標才需要自我血糖監測。因此只有當病人有意願進行血糖管理時才能讓血糖監測變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而針對第1型糖尿病患者,幾乎已經是要求一天需要測血糖四次以上了!因為台灣目前針對第1型糖尿病,健保也給付了一天四次的試紙來提供患者血糖監測,等同是藥物的處方之一。因此血糖監測對糖尿病患者儼然變成治療處方,然而臨床上,我們的病友有時候一週測1次血糖,有時則一個月測2次,當病友拿著這樣的血糖紀錄給衛教師,對衛教人員真的是一大挑戰,該如何就丁點片段的資訊來協助病友改善血糖呢?這根本就不可能達成的任務!因此這樣的血糖監測、血糖紀錄對病友及醫療人員而言看起來無疑是種精神虐待!然而我們卻任由這樣的狀況持續著,每天都反反覆覆這樣進行著,讓病友與醫療人員陷入照護的困境中。究竟該如何突破這樣的困境?如何聰明測血糖呢?
首先,我們應該先釐清我想要改善什麼問題?目前的血糖控制狀況我滿意嗎?如果不滿意,那是甚麼原因?我想要怎麼改善這個問題呢?血糖機可以提供我甚麼訊息,我一定要透過血糖監測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嗎?有沒有甚麼其他的替代方法可以取代血糖監測嗎?當我們想要改善某一個問題時,一定要針對問題的癥結來進行分析才能獲得解決的方法,因此聰明測血糖最重要的是”我究竟想要達到甚麼目標?”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想法,那麼就無須花錢(試紙、針、酒精棉)傷身(扎手指)又傷心(血糖不理想)了。當我們了解了自己的需求才有動機去採取行動進而改善問題。
接著,聰明測血糖需要觀察的是趨勢變化,只有看到趨勢我們才能進行策略來改善問題後觀察趨勢。接著要了解影響血糖的因素,針對影響的因素,下列表一可以作為參考。如果測量的血糖沒有趨勢可言,那麼該就起伏不定的血糖尋找可能的原因,應該檢視飲食、運動、情緒、活動量等因素來協助我們分析可能的原因,就原因來修正並改善,此時不急著調整任何的治療模式。若改善後能出現趨勢,此時才是調整藥物劑量的時機。
看到趨勢後,往回推測量至少二至三個時段,舉例來說,每天早上的血糖都呈現偏高的趨勢,若每天仍維持空腹血糖的監測,沒有晚餐後、睡前甚至是半夜血糖很難查覺真正造成空腹高血糖的原因,也就無法進一步針對原因進行改善的計畫囉!因此,若發現空腹高血糖是一個趨勢,此時需要增加晚餐前、後到睡前的血糖監測,透過這些時間點的監測讓我們得以推估造成空腹高血糖是晚餐食物造成的影響或是糖質新生作用抑或是索莫斯基效應而導致。針對不同的原因,我們才能嘗試進行改變,觀察血糖的變化。
處理好趨勢的問題後,如果血糖控制還沒辦法達到我們期待的目標,接下來就要觀察餐前、餐後的血糖變化。觀察餐前、餐後到下一餐餐前的血糖(連續三次)變化,可以了解食物造成的血糖影響,透過這樣連續的血糖的觀察與學習,我們可以透過食物組成、進食量的修正來達到血糖控制的目標。餐前、餐後的差距如果大於60,但下一餐的餐前又可以回到理想的控制目標,可能代表著此餐的飲食模式可能是高昇糖的組成,因此需要改變的就是學習改變組成來觀察血糖的變化,也就是透過纖維、油脂或蛋白質的組成改變來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目標。如平日早餐是簡單的兩片土司+黑咖啡一杯,但餐後血糖偏高,而午餐前的血糖卻還落在理想的範圍,若試著改變成兩片吐司夾蛋一顆及些許的小黃瓜+大番茄一個+無糖豆漿一杯,這樣的情況下可能因為蛋白質及纖維攝取量的增加,而延緩食物在胃的排空速度,盡而達到飯後血糖的改善。吃的總醣量是一樣的,但是因為食物組成的改變加了纖維(小黃瓜、大番茄)、蛋白質(蛋、無糖豆漿)進而改變血糖的變化。
寫到這裏,應該有很多人提出抗辯吧!我哪來這麼多時間每天測這麼多次血糖呀?我以前一天測一次血糖就很了不起了,現在要我每天測三次血糖,這樣也太辛苦了!如果過去一天測一次,一個月就測了30次的血糖,如何利用這30次的血糖來觀察趨勢?我倒是建議如果用30次來觀察晚餐前後到隔天的早上的血糖監測(表二),就可以觀察連續10天的血糖變化,讓自己連續測10天,每天3次,得到的訊息就會不同,也能透過這樣的觀察進行一些調整與改變。接著讓自己休息20天,也無須每天都測早上空腹的血糖。同樣30次的監測卻可以提供不同的想法。
有研究提出,結構性的血糖監測有助於血糖的改善,也就是不需要天天測血糖,但在每次就診前三天,就密集的血糖監測三餐餐前及餐後的血糖同時加上睡前,這樣一天七次的血糖監測,連續執行三天,並且維持平日的飲食、運動模式將此紀錄給醫療人員共同討論預改變的方式,並且努力執行,在下一次的門診之前重複進行連續的三天,每天七次的血糖監測,觀察透過這樣的修正,血糖的改善狀況。如下表(表三)所示七個點的血糖監測模式就是一種密集性的結構性血糖監測。
如果平日的血糖也都控制的很好,那麼還有需要一定要測血糖嗎?這個問題也是我想問大家的!反過來問問自己的需要吧!你真的覺得自己的血糖控制的夠好了?沒有任何問題?生活作息也都一樣?情緒壓力也都處理得宜?如果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也真的無須測血糖了。然而只要你還有一點疑惑,你想要對自己的身體了解的更透徹,你想要透過血糖監測來讓自己血糖的控制更進步,那麼就試著想想看自己可以忍受一天幾次或一周幾次的血糖監測,然後把血糖監測當作了解自己血糖變化的好工具,觀察所有你介入的努力造成的變化,然後依據自己的期待來進行改變與調整,讓自己做好健康管理的工作,盡自己的能力做好該做的事情,這就是非常屬於個人的健康管理計畫囉!希望大家都能看到自己的需要。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4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