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糖尿病

認識糖尿病

三軍總醫院代謝症候群防治中心  謝昌勳主任

  糖尿病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或慢性病。但其實糖尿病是一種自古老就存在的疾病,在歷史上對於糖尿病的認識或記載至少超過數千年。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的古埃及人就描述著有些人生病後會變得尿尿很多,而且體重會變輕。西元前四百年印度的醫者發現這些患者的尿液中有著甜味,並注意到糖尿病有不同的臨床表現,以及有些糖尿病跟肥胖有著相關密切之關聯性。西元一世紀初的古希臘醫師第一次將這樣疾病稱之為“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在古希臘文裡面的意義是“進去後,就跑出來”,也就是病人喝的水多,但小便也不斷地排出來。Mellitus意義就是含糖或是甜味的。在中國的歷史上對於糖尿病的描述最早始於 “黃帝內經”其中之記載到所謂的“消渴症”應該就是糖尿病的臨床表現。唐代醫者王燾根據父親出現相關的糖尿病症狀,針對消渴症制定了一些包括飲食和運動的治療方案,並記載於《外台秘要》一書。這甚至比西方醫者更早提出對糖尿病的治療。
  為何稱之為糖尿病? 顧名思義的說就是尿中出現了糖份升高的情況。但其實糖分 (葡萄糖) 是身體很多器官和細胞所需要的能量來源,一般而言糖分幾乎會被完全的回收當作能量來源。但是一旦身體出現狀況沒有辦法將糖份利用時,就會造成體內血糖過高,進而從尿液中排出,造成尿糖的產生。也就是血糖必須高到一定程度之後通常才會造成尿糖的產生。為何會有糖尿病?正常人的血糖值會維持在一個恆定的範圍。而能維持這血糖恆定的重要器官就是胰臟 (台語稱之為腰尺)。體內的胰臟會分泌一些荷爾蒙,其中最主要是胰島素 (降血糖) 和昇醣素 (升血糖)。藉由這兩種荷爾蒙的調控來維持血糖在正常的範圍。所以一旦胰臟功能出現問題 (胰島素分泌不足),再加上身體周邊組織如肌肉和脂肪組織無法利用胰島素來降低血 糖(也就是俗稱的胰島素阻抗或抗性) 就會造成血糖過高變成糖尿病。近年來對於糖尿病的病因了解越加清楚,知道除了胰臟之外很多器官也會影響體內血糖的調控。國外的學者提出所謂“邪惡八重奏”概念主張包括肝臟,脂肪組織,肌肉組織,腎臟,腸胃道和腦部神經傳遞物質等都會影響到血糖的調控。這也提供在血糖藥物治療與控制的一些概念。
  為什麼會得到糖尿病?一般而言最主要是跟基因和環境有關係。糖尿病跟基因或遺傳有一定的關聯性,若是家族成員中有糖尿病,本身得到糖尿病的機會也會相對增加。此外,外在環境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現代人飲食以及生活型態之改變,造成運動量減低以及肥胖盛行率的上升都讓未來得到糖尿病的機會大增。除上述家族遺傳及生活型態改變外,另外包括高血壓和高血脂患者,存在著胰島素阻抗現象 (如肥胖或是多發性卵巢症候群等),過去有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人都是以後發展成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這些人需要積極的在生活型態及飲食部份做控制減少發病的機會。診斷糖尿病需要抽血或是做相關的檢驗。目前診斷方式有四種。第一是空腹血糖值大於或等於126毫克百毫升;第二是隨機 (無論是空腹或是飯後) 的血糖值大於或等於200毫克百毫升加上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狀 (所謂的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減少);再來是做口服耐糖試驗,在空腹喝75克糖水後2小時血糖值大於或等於200毫克百毫升;最後是糖化血色素 (HbA1c) 大於或等於6.5%。只要符合其中一個條件就可以診斷是糖尿病。糖尿病可分為第1型,第2型,妊娠型和其他型糖尿病。超過95%的患者都是屬於第2型糖尿病。會做如此區分主要是根據它們致病機轉的不同來做區分。第1型糖尿病好發在小孩或是青少年,主要是自體免疫功能失調造成胰臟無法製造胰島素而發病,因此病患須終身施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第2型糖尿病則是因為胰臟胰島素分泌不足和周邊肌肉和脂肪組織產生胰島素阻抗造成血糖的上升。妊娠糖尿病則是指以前沒發現有血糖異常,而在懷孕時因為荷爾蒙的變化造成血糖上升。其他型態的糖尿病則是可能跟基因的變異,內分泌失調,或是藥物 (如類固醇長期使用) 所造成。
  糖尿病的典型症狀通常在血糖較高時才會出現(約300到400毫克百毫升以上)。有些糖尿病病患甚至沒有明顯症狀。很多病人因為其他不舒服去看其他醫師而發現糖尿病,如視力模糊,傷口久久不能癒合,陰部搔癢或是性功能障礙等。近來由於政府推動預防醫學政策,所以有許多患者可以早期發現並加以治療,讓併發症出現的機會可以降低或延後。
  糖尿病的治療原則是飲食,運動以及藥物。飲食是控制血糖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主要因素。在早期藥物沒有發明之前,得到糖尿病可說是絕症,只能靠飲食的控制來延緩病情的惡化和進展。因此在西元1921年由加拿大學者班廷和其研究生由動物萃取出胰島素,證實可以用來降低血糖時對糖尿病的治療可說是一大進展。也因此得到了諾貝爾獎的肯定。口服降血糖藥物自西元1950年代開始研發出來,近年來更因為對糖尿病致病機轉的認識,有許多的藥物如雨後春筍的上市。讓醫師和病患有不同的治療選擇。這些藥物在後面章節有做詳細的介紹。
  糖尿病在目前並無法完全根治但是卻可以將它控制良好。糖尿病的重要性在於它會造成一些慢性併發症,如心血管或腦血管病變,以及腎臟或眼睛病變。這些併發症都是影響糖尿病病患生活品質以及造成家庭甚至社會的負擔。國健局統計國人每年因糖尿病而死亡的比例高居前五名,可見其重要性。因此有糖尿病的患者需要實行良好的生活型態,配合醫師的治療來控制血糖,減少或延後併發症出現的機會。那些屬於糖尿病高危險族群的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定期檢測,以期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政府以及醫師也要本著預防重於治療的精神,擬定相關措施與對策,以期達到疾病預防的目標。如同黃帝內經以及唐代醫者孫思邈所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概念,希望在疾病發病之前就能開始做對策。將疾病防範於未然才是上上之策。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4 No.2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