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手腳冰冷與麻木疼痛之調理
糖尿病手腳冰冷與麻木疼痛之調理

糖尿病是身體出現新陳代謝異常而產生的疾病。由於體內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無法正常作用,造成體內醣類、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素的代謝異常,使得血中葡萄糖無法充分利用而剩下過多,然後經由腎臟進入尿液中,隨著尿液排出體外,造成尿中出現糖份的現象,便是我們所說的「糖尿」。
糖尿病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下降(「三多一少」)。常見的併發症如糖尿病眼睛病變、糖尿病足、腦血管病變、腎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等。
關於糖尿病,一般民眾難免有此疑問:「糖尿病是現代醫學發達後才出現的病名,到底古時候有無這種病,如果有,那是什麼病?」,「中醫在糖尿病治療上能扮演甚麼角色?」其實,從許多古代典籍中皆可看到糖尿病的蹤跡,如:
唐代《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腎消》引《古今錄驗方》:「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尿糖紀錄。
《小品方》:「消渴疾者,下泄為小便,此皆精氣不實於內,則便贏瘦也。」
《金匱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活法機要》:「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有消中、有消腎。…,消中者胃也,渴而飲食多,…。」
可見古代醫家已發現消渴症有尿甜、多喝、多食、多尿及消瘦等糖尿病的典型特徵,可以說,中醫消渴症正是現代醫學的糖尿病。此外,古書也記載消渴症會出現雀目、癰疽、中風、水腫等。又清代《王旭高醫案》中也記載了病消渴十餘年出現“手足麻木”、“肢涼如冰”的醫案。
這些都與前述現代醫學中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相一致。因此,中醫治療糖尿病是有其歷史依據的,臨床上常可見到單用西藥血糖控制仍不佳的病患,經辨證後加服中藥,獲得控制之情況。
糖尿病若長期控制不良,容易出現血管及神經病變,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及神經感覺異常,甚至可出現典型的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下肢出現較嚴重的血管病變造成供血不足、因神經病變造成感覺缺失並伴有足部感、潰瘍或深層組織破壞,是導致截肢的重要原因。
雖然非糖尿病患者也會有手腳冰冷與麻木疼痛問題,不代表就有明顯的血管及神經病變。但糖尿病患者有手腳冰冷與麻木疼痛時則須更小心血糖的穩定控制及四肢的保健,特別是下肢,以防出現嚴重的血管及神經病變。
中醫認為手腳冰冷或麻木疼痛主要與陽氣不足及氣血瘀阻有關。在治療與保健上著重溫補陽氣及活血化瘀。以下方法有助於糖尿病患者手腳溫暖及改善麻木疼痛現象:
運動
運動是保健養生中相當重要的方法,一般運動可採散步、健走或慢跑,可增強心肺功能,增加血液循環量。此外,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的鍛鍊對身體機能恢復及強壯皆有幫助,其中太極拳甚至有醫學文獻證實其有益健康。
穴位按摩
手部可指壓按摩合谷穴 (位於第一、二掌骨之間),腿部可指壓按摩足三里穴 (足三裏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足部可做一般腳底按摩包括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腳底中間凹陷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 及各腳趾揉捏。每處按壓約40到50次,每日二到三回。
中藥泡腳
根據文獻「溫經通絡薰洗方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護理」所發表之薰洗方法,加以修改為浸泡,較為簡單方便:成分是:紅花、當歸、桂枝、川牛膝、桃仁分別25公克,丁香、花椒分別6公克,雞血藤25公克。
浸泡方法:加4500 ml水將藥進行煎熬,然後等到藥水放置溫度為30℃~40℃時,用藥液浸泡下肢,時
間半小時到一個小時,過程中,要注意藥液的溫度,當它冷卻時,加入適量溫熱的藥液,保持溫度。泡完擦乾後宜穿上棉襪,睡覺時亦可穿著保暖。
適當選擇溫熱性食物或藥材
在飲食方面除遵循糖尿病飲食原則外,可多選擇溫熱性的食物或藥材進補,讓身體陽氣增強,改善氣血液循環來禦寒。如羊肉、牛肉、海蝦、海參、鰻魚等溫熱的食物,以及韭菜、芥菜、甘藍、青椒、辣椒、洋蔥、蔥、薑、蒜、芝麻。至於南瓜、糙米、高粱雖屬溫性食品,但含醣類較多,不宜過量。
簡易藥膳食療_當歸生薑羊肉湯:
羊肉250公克 當歸八錢 生薑四錢加水煮至羊肉爛熟即可。
若能依照上述方法,當有助於糖尿病手腳冰冷與麻木疼痛之保健。但仍需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血糖控制良好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3 No.4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