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與結核病之風險
糖尿病與結核病之風險

前言
結核病是經由空氣傳播的傳染病,雖然早已有有效的藥物可治癒,但目前仍是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挑戰之一。台灣為結核病中度負擔國家,一年約有一萬三千名新發病個案,是每年通報個案數最多的法定傳染病。在台灣,結核病個案是以65歲以上老年族群為主,老年族群往往合併許多慢性健康問題造成免疫力下降,例如糖尿病,容易造成過去感染的結核菌在體內活化而發病。
什麼是結核病
結核病是由結核菌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種好氧性的抗酸性細菌,大約90-95%的病患感染結核菌時,會因為身體的免疫力保護所以不會立即發病,也就像是免疫系統會築起一道城牆,抑制結核菌在體內的增生,因此感染結核菌並不等於發病。但是一旦感染,在感染之後的前兩年,發病機會最高;若未發病,則會進入潛伏結核感染狀態,也就是結核菌被我們身體的免疫力抑制下來。潛伏感染者本身沒有症狀,並不具有傳染力。但是當身體免疫機能下降時,例如:糖尿病控制不佳、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慢性腎衰竭、癌症接受化療、使用免疫抑制劑等,結核菌可能在潛伏感染者身上突破免疫系統的城牆,而再度活化引起臨床相關症狀。
結核病發病的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常見有咳嗽(特別是二至三週以上)、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倦怠、夜間盜汗、胸痛等。診斷結核病則需要綜合病人的臨床表現、接觸史、實驗室檢驗,例如:驗痰,和影像學檢查來綜合判斷。但過去的某些研究指出,在合併有糖尿病的結核病人,可能不會出現典型結核病之胸部X光變化,因此可能會造成結核病診斷的延遲而增加疾病傳播的風險。
結核病的主要傳染途徑是空氣傳染。主要是因為痰中帶菌的結核病患者,在吐痰、咳嗽、講話、唱歌或大笑時,產生帶有結核桿菌的飛沫,如果不小心吸入患者產生的飛沫,就有可能感染。但是如果飛沫黏在空氣中的小塵埃中,即使飛沫乾燥後,形成適合進入人體呼吸道大小(1-5μm)的粒子,飛沫殘核仍然可能造成感染。因此即使離開感染源甚遠,如果不小心吸入患者產生的飛沫殘核,仍然有可能感染。但是結核菌並不會經由衣服或食器傳染,也不像流感、麻疹、水痘等具有相當高傳播力的呼吸道傳染病,結核菌的傳播通常是發生在與病患密切接觸的人。
糖尿病和結核病的風險
結核病與糖尿病之間的相關性,除了在動物實驗(老鼠)身上已有證據,在人類的觀察性世代追蹤研究也發現:血糖控制較差 (糖化血色素HbA1c>7%) 的族群發生結核病的風險較高。在2008年有一篇系統性蒐集13篇觀察性研究的統合分析指出:糖尿病病人發生結核病的風險是非糖尿病人的三倍。年紀越輕 (40歲以下) 的糖尿病病人,比起老年族群發生結核病的風險更高,但60歲以上糖尿病患者發生結核病仍是同年齡沒有糖尿病人的1.8倍。在台灣的研究也發現:在具有糖尿病或已開始治療糖尿病的族群,相對於沒有糖尿病的族群,均有兩倍以上的結核病發病風險;而且結核病發病風險隨著具有越多的糖尿病併發症而增加。
糖尿病和結核病治療的預後
除了糖尿病是結核病發病的危險因子外,糖尿病也會影響結核病人的治療結果。國際的研究發現:具有糖尿病共病的結核病人,其結核病治療失敗或治療中死亡是沒有糖尿病病人的1.7倍;即便在結核病治療成功後,結核病復發的風險在合併有糖尿病的病人較高,在台灣的研究發現達1.8倍。由於結核病治療的藥物,如:立復黴素 (rifampin),可能會造成降血糖藥物濃度的下降而影響血糖的控制,因此在結核病的治療中更需要加強監測和控制血糖,而且在完成結核病治療後,仍應持續糖尿病的照護,並配合醫囑追蹤是否復發。
如何預防或早期發現結核病
當出現慢性咳嗽 (二到三週以上),儘速就醫評估是早期發現結核病的方法。而過去的研究也指出,曾經是傳染性結核病人的接觸者,日後發生結核病的風險較一般族群高。因此除了平日的血糖控制以外,若合併有結核病的接觸史,更需留意是否出現結核病的早期症狀,並在就醫時告知醫師自己曾有接觸史。而目前台灣的結核病防治工作,也希望透過給予接觸者衛教和胸部X光的追蹤以期能早期發現結核病,特別是合併糖尿病由於日後發病風險較高,若能配合公共衛生單位安排的追蹤時程,可以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的健康。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3 No.1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