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問與答

糖尿病問與答

蔡明翰副總編輯

Q1: 我的先生今年60,罹患糖尿病已經10多年,最近幾個月一直抱怨下背痛,請問會是骨質疏鬆嗎?

A:  骨質疏鬆症不會有臨床症狀,因為骨頭的神經分布在骨膜,只有當患者發生骨折後才會產生疼痛。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於2019年的國際期刊(PLOS ONE)發表糖尿病患者發生下背痛的風險,比非糖尿病患者增加35%。但是導致糖尿病發生下背痛的真正原因目前仍不清楚。根據今年2025美國糖尿病醫學會的臨床治療指引,糖尿病患者的年齡大於等於65歲,就應接受骨質密度的X光檢查。如果病患是停經後婦女,或是男性病患的年齡介於50〜65歲,有下列7項危險因子之一,也需考慮接受骨質密度的X光檢查,包括:

  1. 時常發生低血糖。
  2. 糖尿病罹病時間超過10年。
  3. 使用的降血糖藥物含有這三種成分:TZD藥物、SU藥物、及胰島素。
  4. 糖化血色素超過8%。
  5. 週邊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及腎臟病變。
  6. 經常跌倒。
  7. 使用皮質類固醇。

    臨床上有三種降血糖藥物會增加骨質疏鬆症合併骨折的風險:

  1. 胰島素增敏劑(TZD藥物):例如愛妥糖錠、寶利糖錠等,女性使用此類藥物1〜2年,骨折的風險增加123%。
  2. 硫醯尿素類(SU藥物):例如瑪爾胰、岱蜜克龍等,使用此類藥物使骨折的風險增加30%。
  3. 胰島素:使用此類藥物使骨折的風險增加49%。

    妳先生雖然只有60歲,但是罹患糖尿病已經10多年,建議他至門診安排骨質密度的X光檢查。一般人骨質密度的T-score小於等於-2.5就建議開始骨質疏鬆症的治療,但是糖尿病患者T-score小於等於-2.0就建議開始治療。

Q2: 媽媽的空腹血糖不高,但是從去年底開始她的糖化血色素就節節升高,上次的糖化血色素是8.2%,這次的糖化血色素是8.4%,醫師說應該是餐後血糖升高,可是她平常的飲食已經很清淡,如果再限制她的飲食,會不會造成營養不良呢?

A:  糖尿病飲食控制的三大目的:(1)達成體重控制的目標;(2)達成血糖、血壓、血脂控制的目標;(3)減緩或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如果您母親的飲食已經很清淡,可能要檢視她的飲食種類及體重的變化。有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是大家以為不吃飯、不吃甜食,血糖就不會升高,但是卻忘記很多食物都屬於含醣食物,包括全穀根莖類中的;地瓜、芋頭、馬鈴薯、山藥、紅豆、綠豆、玉米、燕麥等等,都算是碳水化合物,這些食物攝取過量仍會導致血糖升高。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的建議,可以使用簡易版的糖尿病餐盤來協助血糖管理,其操作方式如下:

 

 

 

 

 

  所謂的非澱粉類蔬菜,除了常見的綠葉蔬菜外,還包括:高麗菜、花椰菜、洋蔥、茄子、白蘿蔔、紅蘿蔔、蘆筍、玉米筍、秋葵、黃瓜、櫛瓜等等,攝取量建議達到一餐飲食量的一半,如此方能協助血糖的控制。

  由於妳母親的血糖失控是從去年底開始,剛好是冬天春初的季節,也有可能是天氣寒冷的因素。美國的Belsare教授於2023年發表血糖變化與季節的關聯性。這個研究收集登錄137位第1型糖尿病的患者,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來記錄每天24小時的血糖變化,追蹤時間為9個月至4.5年。研究結果發現一年之中以11月至2月份的血糖控制最差,4月至8月份的血糖控制最好。之前第2型糖尿病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果,病患在冬天的血糖控制的確會變差。美國疾病管制局(CDC)提出低氣溫導致血糖升高的三個可能的因素,包括:

  1. 壓力:低氣溫導致身體壓力增加,促使壓力性荷爾蒙上升(例如:腎上腺素),最終導致胰島素阻抗性增加。
  2. 流感:感染病毒除了會產生發炎反應外,也會導致身體釋放壓力荷爾蒙來增強能量及抵抗感染,進而促使血糖升高。而流感季節通常從十月份開始,並在十二月至二月之間達到感染的高峰期。
  3. 假期:冬季的節日包括聖誕節、東西方的過年等等,期間多日的聚會或家庭聚餐可能會打亂病患平時的用餐計劃及份量。寒冷的天氣也會使病患選擇待在家中並減少戶外運動的時間,最終導致血糖升高。

  雖然您母親的飲食習慣比較清淡,但那只是烹煮的方式不同而已。食物的烹煮方式雖然也會影響血糖,譬如:糖醋、焗烤等等,但是食物的種類及份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古代有個節日叫做『寒食節』,它的日期是清明節的前一日,相傳晉文公為了紀念介之推在山中被火燒死,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稱為寒食節唐朝「大曆十才子」之一的韓翃,寫了一首著名的七言絕句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用來諷刺宦官得寵專權的政治腐敗現象。中國的江浙、閩南一帶及台灣飲食文化中的潤餅及草仔稞,據說就是源自於中原地區的寒食節傳統,即使潤餅及草仔稞算是清淡飲食,攝取過量仍會造成血糖升高。

    總而言之,建議妳尋求專業營養師的協助,確認母親的飲食內容中是否有過量的含醣食物。而且營養師會依據母親目前的體重(過輕或過重)及身體狀態(如肌少症或慢性腎臟疾病)來做最完整的飲食評估與建議,就不用擔心母親會不會營養不良了。

 

《本文轉載自本會_2025年第1期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