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愛顧、血油馬愛顧:糖友高血脂治療
血糖愛顧、血油馬愛顧:糖友高血脂治療

兩高一低:血管會堵塞
糖尿病控制血糖重要,但血脂同樣不能忽視。許多糖尿病患者雖然血糖控制良好,但仍可能因膽固醇偏高,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等重大心血管疾病,這是因為糖尿病會影響脂肪代謝。常見血脂異常為三酸甘油脂(TG)升高、好膽固醇(HDL-C)偏低、壞膽固醇(LDL-C)偏高,這樣的「兩高一低」型血脂,特別容易造成血管老化與阻塞。
當抽血檢查發現膽固醇過高,是否一定要吃藥呢?若沒有高血壓、抽菸、早發性心臟病家族史等風險因子,也沒有發生過心血管疾病,建議先從飲食與生活型態開始調整,也就是大家常說要:「少吃多運動!」自己也知道,毋免醫師講。
除了少吃多運動,還可以做什麼?
但是,若自己已經罹患中風、心肌梗塞、或裝過心臟支架,或合併多項危險因子,或是我已經很認真「少吃多運動」了,膽固醇還是太高,還能怎麼做呢?
這時則建議用藥物來幫忙,降低血管堵塞或再次堵塞的風險。藥物雖然有副作用,但是用的好可以成為我們的健康好幫手,不要太排斥她們!
根據 2023 年台灣高血脂治療指引,糖尿病患者的 LDL-C 應控制在以下範圍:
1. 一般糖友建議低於 100 mg/dL;
2. 若合併兩項以上心血管危險因子或有共病症,建議控制在 70 mg/dL 以下;
3. 若曾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建議更積極控制至 55 mg/dL 以下。
常見危險因子包括年齡(男 >45 歲、女 >55 歲)、高血壓、抽菸、HDL 偏低與早發家族史。共病症包含蛋白尿、第三期以上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周邊血管阻塞(ABI <0.9)與神經病變等。
膽固醇從哪裡來?
「就像小朋友常問:『我從哪裡來?』你有沒有想過,體內的膽固醇又是怎麼來的呢 ?」
人體內的膽固醇約有2/3為體內合成、約有1/3為飲食攝取所得。飲食攝取的膽固醇來源主要來自魚肉蛋奶與油脂堅果等。我們平常攝取的全穀類、蔬菜、水果則幾乎不含膽固醇。
豆類如豆腐、豆漿等屬植物性蛋白質,膽固醇含量極低,是糖友良好的蛋白質來源。蛋類建議每日食用不超過一顆水煮蛋,牛奶則選擇低脂或脫脂牛奶。肉類應去皮、去脂肪與內臟,避免魚卵、蝦卵、蟹黃等高膽固醇食物。喝湯建議濾除上層浮油後再飲用,推薦蔬菜湯、高麗菜湯,避免大骨湯、雞湯等高油湯品。
三酸甘油脂從哪裡來?
血管阻塞的「元兇」是壞膽固醇(LDL-C)過高,而「幫兇」是三酸甘油脂(TG)過高。根據 2023 年台灣高血脂治療指引,控制三酸甘油脂(TG)也很重要。建議糖友將三酸甘油脂維持在 150 mg/dL 以下。日常飲食方面,應避免攝取含糖飲料與酒精,這些都會快速拉高三酸甘油脂。水果攝取要適量,一天不超過兩份,果糖過量也會使三酸甘油脂飆升。烹調用油建議每日限量 3–7 茶匙,選擇橄欖油、苦茶油等植物油。應避免反式脂肪來源,如蛋糕、奶油、炸物等。堅果則每日一份(約一湯匙)為限。
烹調方式也是守護健康的關鍵。我們建議以清蒸、水煮、燉煮、涼拌為主,避免煎、炸、炒等高溫高油調理法,才能有效控制脂肪攝取,降低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
吃藥吃得好,健康好朋友
若糖友已積極調整生活型態仍無法達標,應考慮使用降血脂藥物。
Statin藥物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降膽固醇藥物,可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有效降低壞膽固醇(LDL-C),並有助於穩定動脈斑塊、預防心肌梗塞與中風等心血管病變,可能的副作用包含為肝指數上升與血糖代謝,需定期檢查肝功能與相關指數。其他常見降血脂藥物包含 ezetimibe等,效果較輕,可搭配Statin使用。常見降三酸甘油脂藥物為 Fenofibrate 類藥物。以上藥物需依照個別風險與健保條件使用。
醫師小提醒
醫學不斷進步,糖尿病已經從「治療」併發症變成「預防」併發症。只有控糖是不夠的,血脂肪達標更是預防併發症的重要關鍵。由於人體內的膽固醇約有2/3為體內合成、約有1/3為飲食攝取所得。除了少吃多運動,必要時須規則服藥,才能迎接更美麗的人生!祝您健康平安。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5 No.2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