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與心臟衰竭:你該知道的風險與評估方法

糖尿病與心臟衰竭:你該知道的風險與評估方法

振興醫院心臟內科 張鴻猷醫師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影響全球數億人。不僅影響血糖控制,糖尿病還會對全身的器官造成傷害,導致許多併發症。大多數人熟知糖尿病可能引發的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但心臟衰竭卻常被忽略。事實上,糖尿病病友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顯著提高,這是一個嚴重的健康議題,需要及早預防與管理。
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糖尿病與心臟衰竭的關聯,並介紹如何偵測、預防與治療這種情況,以降低風險,維持健康的生活品質。
1. 糖尿病如何影響心臟?
糖尿病會透過多種機制影響心臟與血管,進而提高心臟衰竭的風險。主要影響包括:
(1)血管硬化與高血壓
糖尿病病友容易發生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壁累積脂肪與鈣化物,導致血管變狹窄、變硬,進而造成血液循環受阻,增加高血壓的風險。而高血壓長期未控制,將造成心臟負擔加劇,加速心臟衰竭的發生。
(2)心臟肌肉受損與糖尿病性心肌病變
長期高血糖會對心肌細胞造成傷害,使心臟的收縮與舒張功能變差,導致供血障礙。糖尿病病友也較容易發生心律不整,使心臟的射血功能進一步受損。此外,糖尿病可能引發一種特殊的心臟疾病——糖尿病性心肌病變(Diabetic Cardiomyopathy),這種情況下,即使病友沒有高血壓或冠心病,心臟功能仍可能受到影響。
(3)腎臟功能受損與體液滯留
糖尿病病友的腎臟功能當受影響,腎臟無法有效排除過多的水分與鈉,體內的液體滯留就會加重心臟負擔,導致心臟衰竭的風險增加。
這些機制彼此影響,使糖尿病病友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生心臟衰竭,且病情惡化的速度可能更快。因此,早期偵測與預防顯得格外重要。
2. 如何早期偵測心臟衰竭?
過去多項研究顯示,某些糖尿病病友的心臟衰竭風險特別高,例如:
•    年齡較大(> 65歲)
•    體重過重或肥胖(BMI > 25)
•    長期血糖控制不佳(HbA1c > 7%)
•    合併高血壓或高血脂
(1)風險評估與生物標記檢測
目前醫師可透過以下方式預測糖尿病病友未來罹患心臟衰竭的機率:
•    血液檢測:如BNP/NT-proBNP、hsTnI、hsTnT、hsCRP等生物標記,有助於早期發現心臟壓力過大或發炎的跡象。
•    尿液檢測:如果尿液中出現蛋白尿,可能表示腎臟功能受損,進而增加心臟負擔。
•    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可用來評估心臟的結構與功能,偵測是否有早期心臟衰竭的跡象。
(2)心臟衰竭的早期症狀
如果糖尿病病友出現以下症狀,應提高警覺,並儘早就醫:
•    容易疲倦,活動耐受力下降(跟過去相比,稍微運動就感到疲累或喘不過氣)
•    呼吸困難(尤其是平躺時呼吸不順或乾咳,需要墊高枕頭才能睡覺)
•    下肢水腫(腳踝、腳掌腫脹,按壓後不易消退)
•    夜間頻尿(睡覺時起床上廁所的次數變多)
3. 如何預防糖尿病病友發生心臟衰竭?
雖然糖尿病病友的心臟衰竭風險較高,但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藥物治療,仍然可以有效降低發生率。
(1)控制血糖
穩定的血糖控制是預防併發症的關鍵。病友應定期監測血糖,並遵循醫師建議使用適當的藥物,以避免血糖過高或過低。
(2)健康飲食
•    增加蔬菜、全穀類與優質蛋白質的攝取
•    避免高鹽、高糖與高脂食物,減少加工食品與紅肉的攝取
•    多喝水,避免含糖飲料與酒精
(3)規律運動
•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腳踏車、游泳)
•    適度重量訓練有助於維持肌肉量與新陳代謝
(4)藥物治療
研究顯示,某些藥物可有效降低糖尿病病友的心臟衰竭風險,例如:
•    SGLT2抑制劑: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不僅能降低血糖,還能減少心臟衰竭的發生。
•    ACEI/ARB類降壓藥:可保護心臟與腎臟,減少血管硬化的風險。
•    β阻斷劑:有助於穩定心跳並降低心臟負擔。
4. 總結
        糖尿病與心臟衰竭之間有密切的關聯,但這並不代表糖尿病病友一定會發生心臟衰竭。透過良好的血糖控制、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篩檢與適當的藥物治療,可以有效降低風險,維持心臟健康。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患有糖尿病,現在就是關心心臟健康的最佳時機!透過正確的預防與管理,你仍然可以擁有健康、充滿活力的生活。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5 No.2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