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糖尿病腎病變:從預防開始,守護腎健康

認識糖尿病腎病變:從預防開始,守護腎健康

臺大醫院 吳宗琳腎臟照護衛教師

        糖尿病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它不僅影響血糖控制,還可能對全身器官造成損害。其中,腎臟是最常被忽略、但卻深受影響的重要器官之一。許多糖尿病患者在沒有任何症狀的情況下,腎功能就已悄悄受損。
什麼是糖尿病腎病變?
        糖尿病腎病變(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指因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導致腎臟內微血管受損,進而影響腎臟的過濾功能。若未妥善治療,可能進一步惡化為末期腎臟病(ESRD),需仰賴洗腎或腎臟移植維持生命。
根據臨床診斷標準,只要糖尿病患者符合以下任一條件,且持續超過三個月,就應高度懷疑為糖尿病腎病變:
尿液中出現微量白蛋白(UACR ≥30 mg/g)
估算腎絲球過濾率(eGFR)<60 mL/min/1.73m²
 

小症狀,大警訊──及早察覺腎臟求救訊號
糖尿病腎病變在初期常常沒有明顯不適,因此容易被忽略。台灣腎臟醫學會提出「泡、水、高、貧、倦」五字訣,幫助民眾掌握早期警訊:

訊號    說明
泡  泡泡尿
下肢浮腫
高血壓
貧血
疲倦

若您或家人有以上情形,建議盡快就醫檢查尿蛋白與腎功能。

預防第一步:從生活開始做起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保護腎臟最基本也最關鍵的方式。根據2024年KDIGO與台灣糖尿病腎病照護指引,建議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從以下五方面著手:
1.    穩定血糖:
HbA1c控制目標建議低於7%,依個人狀況調整。
2.    控制血壓:
建議小於130/80 mmHg;若身體可耐受,部分患者可降至120 mmHg以下。
3.    健康飲食:
採取低鹽、低糖、均衡攝取蛋白質與蔬果的飲食習慣。
4.    規律運動: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車、游泳。
5.    戒菸與體重控制:
降低心血管與腎臟負擔。

藥物管理:不只是控糖,更是保腎
        除了生活調整外,藥物治療也是預防與延緩糖尿病腎病變惡化的重要手段。
請勿自行停藥或更換處方,務必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治療組合。
定期追蹤:讓風險管理更精準
依據腎病風險分層,糖尿病患者應定期追蹤以下項目:
       

檢查項目 建議頻率  說明
eGFR 每年1次以上 評估腎臟過濾功能
UACR 每年1次以上 早期發現腎損傷的重要指標
血壓 每次回診  維持在130/80 mmHg以下
HbA1c 每3~6個月  血糖控制情形監測
LDL-C 每年1次 心血管風險評估

 
高風險病人(例如已有尿蛋白與eGFR降低者),建議每3個月追蹤一次以上,並及早轉介腎臟科專科醫師。
結語:早一步預防,多一分健康
        糖尿病腎病變的進展雖然緩慢,卻深具破壞力。但只要有正確的知識、定期檢查與積極治療,就能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減少透析風險。
邀請您──
每年安排一次尿蛋白與腎功能檢查
主動記錄血糖、血壓數值
與醫療團隊合作,制定專屬的照護計畫

        腎臟雖沉默卻極其重要,若能及早關注、用心照顧,就能延長器官的健康。無論是病友本人,還是陪伴在側的家人,只要願意行動,就能成為守護腎臟的關鍵力量。當您願意了解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回報您最大的改變。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一起守護腎健康,贏得腎利人生。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5 No.2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