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泌素類似物(”瘦瘦針”) 說從頭 讓減重願望成真 但風險和代價仍得權衡
腸泌素類似物(”瘦瘦針”) 說從頭 讓減重願望成真 但風險和代價仍得權衡

2025.11.12🎞採訪影片🎞
最近不止在醫界,甚至在一般社群,都掀起了一陣陣討論及使用腸泌素類似物的風潮。 因為這類藥物,經過臨床試驗證實,可以大幅度減輕體重,加上明星及名人的加持,在全球大賣特賣,不僅贏得了”瘦瘦針”或”瘦瘦筆”的暱稱,也讓兩家生產這類藥物的公司,分別躍升為歐美製藥界的龍頭。
身為資深的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我見識了腸泌素類似物在第2型糖尿病的卓越控糖績效,也知道這類藥物在遏止心臟及腎臟共病發展的潛在利多, 因此,在過去幾年,碰到適當的病友和時機時,它們已然成了我糖尿病處方的優先選項。
另一方面,肥胖目前已被許多學者認為是一種反覆發作的慢性疾病,全球盛行率不斷攀升,台灣也不例外,半數成年國人體重過重或肥胖。當我年輕時,在台北榮總,曾聽聞了一個256公斤的超級大胖子,做了空腸廻腸短路手術,成功減了100公斤的病例。但是多年過去,對常見的身體質量指數 BMI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x身高公尺)介於27-30的肥胖者, 甚至所謂的病態肥胖(BMI >35)病人,代謝性減重手術,卻往往不是他們中意的選擇。其間,除了加強衞教,力行管住嘴邁開腿以外,先後也有幾種可以減輕 5%體重的藥物核淮上市,不過礙於自費,能長期使用且效果持久者不多。
2005年後,各種改造自天然腸泌素的類似物陸續問世,作用時間由短變長,從一天注射兩回變成一週一次,降血糖護心腎效果愈來愈好,而且體重減輕的額外好處也益發明顯。 各家大藥廠,紛紛投入研發,最後兩強勝出,各擅勝場。
腸泌素類似物治療原本用於治療第2型糖尿病,結果減重成為無心插柳柳成䕃的意外驚喜。開發廠家立刻動腦筋,將它們應用到沒有糖尿病的肥胖人身上,居然發現減重效果更勝糖友,並且可以有效改善血壓、血脂等代謝指標,進而避免發生心血管疾病,因此,這類藥物立刻贏得心臟學界青睞。更有甚者,與肥胖息息相關的脂肪肝、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 ,最近也已獲得適應症許可,未來,退化性關節炎、慢性腎病、失智、巴金森氏症等的運用 ,也可望令許多人受惠。 但千萬不要又墜入”一瘦治百病”的迷思裡。
儘管腸泌素類似物在糖尿病治療、體重管理方面,似乎無往不利,但它們的腸胃道副作用,諸如腹漲、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等,仍時有所見,應該避免快馬加鞭式的投藥方式 (欲速不達)及攝取高油脂飲食。第1型糖友目前不能使用,第2型糖友,必要時宜調整其他藥物以防低血糖。高齡或肌少者使用這類藥物需斟酌再三。長期使用藥物減重,恐因攝食不足,造成營養偏失,允宜照會營養師,並適度補充蛋白質及某些營養素。原本體重就未過重的40、50歲中年人,若快速減重(如半年內減少10%以上),可能造成面部脂肪和膠原蛋白流失,以致面容憔悴呈現老態,反為不美。
由於腸泌素類似物,主要是透過作用於大腦中樞抑制食慾,以及減緩胃排空造成飽足感,而不是透過類似抽脂或燃脂的作用,來幫助減重,所以聴起來十分王道,而且契合不想少吃多動的懶人減肥思維,因而讓許多不符合藥物適應症的人,只是為了改善體態,便趨之若鶩,據報美國已有八分之一的人使用過這類藥物。相反地,不少國內糖胖症患者以及肥胖造成各種共病或行動困擾的人,卻因高昂的自付費用,而裹足不前,這等現象彰顯醫療照護不平等的殘酷現實,令有識者感慨不已。最近川普邀來兩大藥廠,要求大幅度降低減重藥物售價,如果成功,也可算是利益衆生的功德一件。
不過即令使用藥物減重有成,若不積極改變飲食作息,也難保身體這個小宇宙,透過微調各種攸關食慾調控激素(荷爾蒙)分泌,以及改變能量攝取及貯存機制的作為,恪遵造物者類似能量守恆的設計,在約莫半年至一年,到達某種程度時,就不再繼續掉體重(平台期停滯),反而逐漸回升。 因為許多使用藥物減重者,都難逃復胖宿命,所以不要存有單靠藥物達標(減重10-20%、 大幅改善相關病況)後,停藥仍可永保安康的妄想,屆時更應維持最低有效劑量及健康生活方式。
總之,參與腸泌素研究和開發類似物運用的學者,不僅成為諾貝爾醫學獎的候選對象,他們的貢獻也充分改寫了慢性病醫療、製藥產業生態乃至庶人塑身需求的現代篇章。所謂”瘦瘦針”稱謂,雖不足以涵蓋這個藥物的全貌,但它的命名訴求,卻誠實反映了人們的深層想望。回歸腸泌素類似物本質,既然源自醫藥,用行舍藏,仍應諮商醫療團隊,而不宜淪為道聽塗說網路行銷的減重神器。
作者:蔡世澤
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暨營養治療科主任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 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