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糖尿病患者的安全駕駛守則

高齡糖尿病患者的安全駕駛守則

臺中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 沈宜靜醫師

新聞中傳來嚴重車禍事故,主播說道: 「駕駛 78歲老翁,有糖尿病史….」

從小一直手握方向盤,承載全家歡樂幸福平安的爸爸75歲了,爸爸也是糖友,媽媽說最近在停紅燈時起步都比別人慢,他是血糖太低還是在打瞌睡? 是不是該考慮讓他不要開車了?

  對許多有糖尿病長者的家庭來說,這樣的疑慮與場景並不陌生。駕駛象徵著行動的自由,也關係著他人安全,當家中長輩患有糖尿病,尤其是需要使用藥物控制的患者,如何安全駕車、避免潛在風險,快樂平安的掌握自己的銀髮生活,不只是家庭與醫療團隊共同關心的重要課題,糖尿病在高齡長者的盛行率攀升的今日,也是國家政府應該正視的重要議題。

  可能影響駕駛能力的因素,許多都與高齡或是糖尿病友的身體狀況息息相關。但這是否意味著銀髮族糖友就不應該開車?當然不是!! 事實上,只要掌握正確的衛教知識,配合醫療照護與生活自律,大多數病友都能兼顧健康與交通安全,放心享有路權自由。銀髮族糖友影響駕駛的風險,主要來自三方面:低血糖發作會造成反應遲鈍甚至昏迷 (如磺醯脲類或胰島素)會增加低血糖機率、特別是低血糖不自覺的患者,其風險往往難以察覺。慢性併發症會損及視力與四肢操作力、其他共病藥物副作用 (處方藥中根據藥物相關副作用對視力、感官敏感性、四肢反應、專注力、體能、認知判斷、心理狀態等造成之影響,以至於影響駕駛能力的狀態),進一步危及行車安全。

哪些藥物影響駕駛安全
  關於影響駕駛安全的藥物可分成處方藥與非處方藥物。非處方藥物最重要的還是酒駕問題以及非法藥物濫用。無論國內外的統計,酒駕都是最重要的死亡交通事故的榜首。至於處方藥物,造成可能影響駕駛安全臨床風險因素的相關副作用,例如:混亂/注意力不集中;反應時間減慢;嗜睡/疲勞;頭暈/感到昏厥;視覺模糊/複視;肌肉無力;焦慮和情緒變化;發抖/不穩定…等身體感官功能、心理精神狀態、或是操作決策能力的影響。

  根據各國研究影響交通安全藥物分級,比例最高最嚴重的,還是以神經系統用藥為主 。其中部分特定降血糖藥物,被提醒應非常小心。這裡提到「部分特定降血糖藥物」,指的是容易導致低血糖風險的各類胰島素,以及促胰島素分泌劑。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種降血糖藥物,只要合併這些特定低血糖風險較高的藥物,都可能讓低血糖的風險再增加。

哪些人需要特別小心?
  並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有相同風險,以下族群建議格外留意:

  • 有使用胰島素或促胰島素分泌劑(如磺醯脲類)等低血糖風險高的藥物有低血糖病史,或曾發生昏厥事件。
  • 合併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或肢體活動困難。
  • 合併其他多重共病。
  • 單獨駕駛人。
  • 常需長途駕車者。

 

降血糖藥物低血糖風險.jpg


   遵守駕駛前的『三不一要』原則:

  • 不要空腹上路。
  • 不要血糖低於90 mg/dL時開車 。
  • 不要忘記攜帶血糖機檢驗設備與補充食品。
  • 要定時停車測血糖。

上路前的安全準備三步驟
第一步:測了再上  90要安全
每次出門開車前,請先測量血糖值。若低於 90 mg/dL,請勿立即開車,應先補充約 15 克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錠、咖啡糖包、寶吉小果汁125 cc)
第二步:備妥隨身包    
車上應備妥血糖機、升糖急救食品與長效補充品。
第三步:長途駕駛每兩小時停靠一次    

發生低血糖該怎麼辦?
一旦感覺頭暈、發抖或注意力不集中:
1. 立即將車輛停靠路邊並熄火。
2. 攝取速效碳水化合物。
3. 靜待45分鐘恢復反應力。
4. 若無法自行恢復,應聯繫家人或就醫。
                                                    
高血糖也是駕駛風險?
    是的,血糖過高也會影響視力、精神與反應能力,當高於 300 mg/dL 且感覺不適時,不建議駕駛。

家屬能做些什麼?
- 協助準備與檢查必要物品。
- 陪同就診時提醒醫師討論駕駛風險。
-必要時 (使用特定低血糖風險較高的降血糖藥物),鼓勵使用連續血糖監測輔助。
- 若必要,安排接送或其他交通工具。

安全不是限制,而是守護
  糖尿病當然不代表無法開車,但需要更多自我管理與支持。強化病友行車注意事項衛教,與建立社會正確的觀念同樣重要。偏頗的資訊,可能導致民眾不必要的恐慌,高齡糖尿病友面臨標籤化歧視,甚至諱疾忌醫。銀髮糖友們若受到良好醫療照護與自我管理,可以達到自身權益與公共安全的兼顧。


每一次發動引擎前, 問問自己 ,關心家人:  
健康控糖,愛在路上
測了再上 ! 就是(90)要安全!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5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