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飲食衛教執行心得~停下來,省思/反思

糖尿病飲食衛教執行心得~停下來,省思/反思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營養室蘇秀悅主任

  在反思糖尿病飲食衛教對病人的影響時,發現糖尿病衛教師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專業。我們從學習什麼是糖尿病、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治療 (飲食、運動、藥物) 等。我們學習如何教導病人、如何評估病人學習成效。我們學習溝通技巧及同理心。學習如何讓病人行為改變,建立新生活。我們學習教練技能,引導病人解決行為改變時,碰到的問題。學習如何讓病人提升自我管理及自我效能,近來,我們更是學習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顧。

  在糖尿病營養衛教的成效評估上,是透過整體照護成效 (如衛教完成次數、盡責度、胰島素施打率、ABC品質照顧達標率等等) 及營養相關研究成果等,來評定營養衛教成效,在實證上均具有統計上差異,證實營養衛教之重要性。而現實狀況又是如何?我們的病人,會以「趕時間」、「每次講的都一樣」、「講太多、記不住」等理由拒絕衛教,這些都值得營養師好好的省思。而營養師自我效能評分,也會因營養師所在醫院或機構、不同年資而有所不同。所以,營養師如何將在糖尿病所學的知識、技能,以病人能懂得語言,傳遞到病人的心中,落實到他的生活裡,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

  台灣的糖尿病衛教訓練從民國75年就開始,初始是讓一群從事糖尿病照顧的醫療人員,進行糖尿病相關知識的教育訓練,讓他們具備糖尿病疾病、照顧等相關知識,再去衛教病人。隨著教育技巧的發展與運用,衛教師們開始評量病人的認知、執行成效、行為改變階段及自我效能等,來了解病人學習之成效。下表為社會學家林文源教授,從社會學觀點分析,不同時期衛教介入的關注點、機制與效果。營養師做完飲食評估,常常就建議病人去做飲食改變、糾正錯誤飲食及飲食建議等,很少去說明為什麼要去做,無法提升飲食改變動機,以致飲食衛教成效不佳。若營養衛教是停留在知識傳授階段、初級同理心、或只做滿意度調查等,是無法提升飲食行為改變的落實度。所以我們應該運用滾動式學習與執行,讓營養衛教在4個R (Review, Reflect, Revise and Run),即不斷的回顧、反思、修正、執行,不斷提升營養衛教成效。我們要讓病人做飲食改變,首先要與病人討論改變的價值,創造病人飲食控制的自我肯定及價值。

P.31_0.jpg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2 No.1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