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也要打疫苗?給糖尿病友的疫苗建議

隨著2020年12月COVID-19疫苗在英國、美國開始施打,一時之間,疫苗又重新成為一個熱門議題。
全球性的疾病 (pandemic) 其實也不是新聞,在過去也有鼠疫、天花,1918年的流感疫情 (Spanish flu),只是因為現今全球化的交通往來下,更容易加速疾病的流行,而人類與傳染病的戰爭,有一個重要的武器即為:疫苗。例如WHO在1980宣布天花的滅絕,即是建立在有效的疫苗及成功施打的策略上。
而糖尿病對身體的免疫力造成的影響是什麼呢?當血糖過高的時候,巨噬細胞吞噬細菌或病毒的能力即會下降,所以除了血糖控制外,疫苗的施打,也可以保護糖尿病病友。在今年秋冬時節,除了期待COVID-19疫苗之外,我們可以先施打的疫苗是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
流行性感冒是源自於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 virus),而病毒因為容易突變的因素,每年流行的病毒株不同,因此需每年接種流感疫苗。而台灣在108年開始提供4價流感疫苗,相較於傳統的3價流感疫苗,即含有2個A型流感病毒及一個B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多增加了一個B型流感的抗原。傳統上認為A型流感的傳播力及引發重症的機會大於B型流感。不過近年來也常遇到B型流感流行的問題。
因此2019年起,台灣的公費流感疫苗已經改為4價流感疫苗。而任何的疫苗,因為要引發免疫反應,或多或少會產生不適的現象,例如局部疼痛或疲倦等等。一般而言,二至三天會逐漸緩解。如果正在發燒或感冒期間則不建議施打疫苗。
由於2020到2021年民眾流感疫苗注射意願提高,疾病管制署也自美國進口Flublok四價流感疫苗。此種疫苗屬於基因重組疫苗,意思就是它的製程當中不需要雞的胚胎作為病毒複製的媒介。基因重組疫苗是將可轉譯成當季流感病毒株主要抗原成分 (hemagglutinin,HA) 的一段DNA,經質體帶入桿狀病毒的DNA中,形成重組病毒(recombinant virus),再由特定細胞株培養,其後萃取其中HA的成分,做為抗原。所以它仍然是一種非活性疫苗。
作為基因重組疫苗有兩個優勢,第一是製造的過程中不需經由雞的胚胎,可以減少HA抗原在製造的過程中的一些突變,其二是製成的產品中也不含有雞的蛋白成分。
Flublok四價流感疫苗還有另外一項特色,是每劑含有4種抗原成份,每種抗原成份含有45 µg重組的HA蛋白,其抗原成份是雞蛋培養四價流感疫苗的3倍。根據產品的仿單顯示,在上市前的研究中發現此種疫苗跟傳統的疫苗相比,在注射時的副作用並沒有更高。常見副作用包括接種部位壓痛(48%)、疼痛(37%)、頭痛(20%)、倦怠(17%)、肌肉痠痛(13%)等等。唯一的限制是在上市前的研究僅包含18歲以上的成人,因此目前此疫苗的建議施打對象,只限於18歲以上的成人。
另一個會引起肺炎或敗血症,而可用疫苗加以預防的疾病是肺炎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在小孩也會導致中耳炎或其他深部感染如:敗血症或腦膜炎,因此肺炎鏈球菌疫苗在台灣已經是小兒常規需要接種的疫苗之一。而在成人的部分,依縣市規定不同,全國性的公費疫苗是提供給75歲以上且未施打過肺炎鏈球菌疫苗者。
其他不論年齡均亦列為高危險群的包括:(1)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2)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含括愛滋病毒感染者)、(3)人工耳植入者、(4)慢性疾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等、(5)腦脊髓液滲漏者、(6)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糖尿病病友若血糖控制不佳,將使吞噬細胞 (macrophage) 清除細菌的能力減弱,降低免疫力,因此是肺炎連球菌感染的高危險群,可自費施打23價或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有100多種的分型,疫苗選擇最常見的型別組成,目前分別有23價多醣體及13價結合型疫苗,其特性如下表一。
依照疾病管制署建議,18歲(含)以上成人至未滿 65歲高危險群,可先接種1劑PCV13,為避免短時間接種兩劑可能會有較強的局部反應,建議間隔至少8週再接種 1 劑PPV23。若已接種過1劑PPV23也沒有關係,可以間隔至少1年再接種1劑PCV13,以建立較長久的免疫反應。
肺炎鏈球菌疫苗注射後偶有發燒的副作用,在注射三天內可多注意體溫及注射處是否有紅腫反應,一般也是於二至三天內會逐步緩解。
因此若尚未接種2020~2021流感疫苗,或未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的病友,可詢問自己的門診醫師,看看自己是否適合接種上述疫苗,以保護自己的健康。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1 No.1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