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白內障的治療

「醫師,我最近視力愈來愈模糊,可以幫我看看是不是白內障?需不需要手術了?但我同時有血糖的問題要不要緊?」
上面的對話幾乎在門診天天出現,可見白內障是糖尿病病友相當常遇到的問題。而由於白內障程度加重到影響視力時,目前最有效的解決方式仍以手術為主,這部份的技術台灣同步於歐美先進國家,白內障手術已是成功率極高的項目。筆者針對術前、術中與術後的注意事項,帶給糖尿病病友及家屬們相關的實用知識和觀念,在自己或家人面臨白內障手術時,能有充分的準備而安心地接受治療,獲得最佳的成效。
根據統計及研究,糖尿病友白內障的發生率高於一般族群。但並不是所有的視力模糊都是白內障造成。事實上,不少患者在疾病控制不佳,血糖過高,或在治療初期血糖高低變化較大時,臨床上常發生近視或遠視度數改變的情形,此時視力的模糊常常是暫時性的,待血糖穩定往往就能回復正常,這是因為人眼瞳孔後方的水晶體因血糖增高代謝變化,造成了滲透壓改變而膨脹,間接使屈光度數改變。因此,患者在懷疑是否白內障惡化前,都該先檢視一下自己的血糖,是否有控制穩定。
其次,要注意眼底視網膜的健康狀態,如果已經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或黃斑部水腫,亦是視力不良的重要原因。此時,應先好好控制血糖,程度較嚴重的,可以依醫師的專業判斷,考慮先行治療視網膜病變,例如視網膜光凝固治療(PRP)或眼內注射抗血管生成因子針劑(Anti-VEGF),或注射眼內類固醇等等,待視網膜狀況穩定,且血糖控制良好後再接受白內障手術,可以降低視網膜病變在白內障手術後惡化的風險。
病友們常常會問:「我的白內障什麼時候該手術呢?」有些患者視力稍有模糊就急著想處理,也有些患者很怕手術,在門診看完隔了好幾年,白內障嚴重到不行了才認真接受手術,我常開玩笑地說「是來考驗醫師的手術功力的」。事實上,拜超音波乳化術的發展與小切口技術的進步,一些醫學研究顯示:及早接受手術治療,會有較佳的視力預後。術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追蹤檢查與治療,沒有了白內障的阻擋變得較清楚與容易。二、三十年前「等熟了」再開的想法已沒有這個必要性,反而太熟的白內障讓手術困難度增高,手術的時間拉長,術後的發炎較厲害,恢復也較慢,增加了不必要的風險。原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程度也可能會隨之惡化。此外,過熟的白內障往往會讓手術前精準的量測大打折扣,使得水晶體度數的選擇誤差值增加,導致術後留存較多的度數,較不易達成藉由白內障手術同時解決眼鏡問題的目標。
「醫師,人工水晶體要怎麼選擇才好?」談到人工水晶體選擇,往往也是病友們最迷惑之處。人眼結構與相機很類似,前方有2個主要聚焦的凸透鏡,第一個是最前方透明的角膜,第二個在瞳孔後面的水晶體。白內障其實就是人眼前方的第二個凸透鏡混濁了,被我們以手術清除之後必需另外以清澈的人工水晶體取代,以擔負原有聚焦的功能,讓我們能再度看的清楚。隨著材料科技製造技術的進步,人工水晶體功能也多了起來。軟式可折疊式材質的進步,讓手術傷口縮小到傳統的1/5左右,平均不到3 mm,不需要縫線且恢復更快。根據研究顯示其中以厭水性壓克力材質較適合糖尿病患者。抗u-v濾藍光材質及抗散光非球面設計的加入,讓術後的視覺清晰度更為提升。而近十年來多焦點水晶體的發展,更進一步改善老化,提升生活的方便性。但筆者在此要強調的是,如果血糖控制不佳,視網膜已有病變者,若使用多焦水晶體就可能比較不易感受到它的好處,這時候建議仍以植入單焦人工水晶體為主,先求看遠焦點集中以提升清晰度,至於術後看近的不便改以老花眼鏡來協助為佳。手術前一定要與醫師詳加討論,依個人條件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人工水晶體。
希望藉由以上有限的篇幅,能提供給面臨罹患白內障,視力已經被影響而需要處理的糖尿病病友們,對於手術治療方面一個深入淺出的認識,期望能夠因此能準備妥當、安心的接受醫生的治療。最後要提醒的是,在手術完成視力進步之後,初期一定要配合點藥控制,降低感染的風險,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者,更要在術後一至三個月檢查視網膜,注意是否有出血或水腫加重的情形,及早處理。只要和醫護人員配合,白內障的治療對糖尿病病友們來說,將不再可怕。在現代科技和藥物的協助下,期待所有病友們皆能看見美麗「新視界」。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0 No.2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