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與骨質疏鬆症
糖尿病與骨質疏鬆症

隨著國人平均餘命增加,邁入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及骨折是影響健康的常見疾病。根據統計六十五歲以上之台灣男性有1/5,婦女約1/3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髖部或手腕部之骨折,顯見骨質疏鬆症所引發的骨折對個人生活品質衝擊、醫療花費所造成非常巨大的影響。近期的研究也呈現台灣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第一,有些骨折患者引發急性疼痛、長期住院、臥床、無法完全康復,或需長時間復健、行動受限,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增加死亡率。
人的骨骼是隨著發育越來越強韌,約在三十歲左右時骨質會達到最高峰,以後每年骨質平均減少1%。骨質疏鬆症的成因主要是因骨骼再塑不平衡、老化、荷爾蒙缺乏等,使骨骼破壞大於再造,骨質加速流失。危險因子有年齡、性別、抽菸、喝酒、過量咖啡、營養不良、低鈣攝取、維他命D不足、藥物及相關次發性疾病包括:甲狀腺機能亢進、副甲狀腺功能異常、長期使用類固醇、長期不活動、胃腸道吸收不良,其中糖尿病有較高的骨質疏鬆骨折風險。
近年糖尿病人數逐年攀升,糖尿病與骨質疏鬆症的問題漸漸被重視,通常糖尿病患者(第2型),骨密度測量有可能為正常或偏高,但卻有高骨折風險。而糖尿病患(第1型)主要是低骨密度、巔峰骨質較低。原因是糖尿病患者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異常、糖基化產物(AGE)影響膠原蛋白組成及骨細胞代謝異常,讓患者骨頭結構和品質發生不良,另外糖尿病腎病變造成鈣離子流失等都是造成骨質疏鬆的原因,除了骨代謝異常,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功能障礙、周邊動脈阻塞,可能會讓跌倒機率增加,並且部分糖尿病藥物如:胰島素增敏劑(TZD)可抑制造骨細胞,使骨質密度下降。
骨質疏鬆症治療目的是有效的抑制骨質流失減少骨折、改善生活品質。糖尿病患若診斷骨質疏鬆症,應均衡飲食,積極控制血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適度的運動,增加肌肉量、肌肉協調性,戒菸戒酒。另外,生活或工作環境之安全、視力狀況、糖尿病用藥選擇上,避免低血糖、跌倒風險。若有高骨折風險的病患,應補充維生素D、鈣,及骨質疏鬆藥物治療,減少骨折的發生。
簡單骨質疏鬆預防原則
1. 維持理想體重、戒煙,避免過量的酒、咖啡。
2. 規律運動促進肌肉力量、提升身體的柔軟度及協調性,預防跌倒。
3. 充足鈣質補充:加强飲食中鈣質攝取,適當的營養。
4. 足夠維生素D:攝取均衝飲食,適度日曬由皮膚合成足夠維生素D。
5. 糖尿病用藥選擇,評估低血糖、跌倒風險。
總之,骨質疏鬆如能提早預防,則可避免骨質流失所造成之骨折及其併發症,也避免後續問題造成的身心困擾。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0 No.1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