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慢性傷口的外科治療

糖尿病足慢性傷口的外科治療

台大醫院整形外科  鄭乃禎醫師

一. 糖尿病足慢性傷口的成因
  慢性傷口是指傷口超過應當癒合的時間卻沒有癒合,一般來說是指超過30天,臨床上最常遇見的慢性傷口就是糖尿病引起之下肢潰瘍。台灣地區45歲以上人口罹患糖尿病的盛行率為12%,罹患糖尿病人口中有足部問題的盛行率為2.9%,其中大部分為足部潰瘍。有許多病人或是傷口本身的因素會影響傷口的癒合,如傷口的感染、承受外在壓力或是糖尿病控制不良等。此類傷口難以癒合,其照護工作不但造成醫療體系沉重的負荷,且病人易產生如感染、敗血症等併發症,嚴重時將導致截肢,甚至死亡,故糖尿病足慢性傷口成為一嚴重的臨床問題。
  足部潰瘍的發生受到許多因素互相影響,最主要的原因是周邊神經病變及血管病變。由於糖尿病造成的感覺神經病變,皮膚上的觸覺較不敏銳,也無法警覺到足部開始出現紅腫或破皮。而運動神經病變則影響行走時需要運用到的肌肉,改變受力點,同時造成受力處的皮膚厚度增加,甚至形成厚繭,造成硬皮下的組織出現缺血性壞死,因而導致神經病變性潰瘍。此外,糖尿病病人下肢,特別是小腿部位的血管,容易因為動脈粥狀硬化的緣故形成血管病變,使得足部的血液供應減少,讓組織進一步出現缺血現象。缺血的皮膚會變得泛紅且乾燥,使足部組織對於周遭的壓力變得較為敏感,容易形成微小傷口。一旦皮膚完整性受到破壞,許多其他因素會進一步造成傷口不易癒合,包括感染、視力不良、關節活動受到限制等。

二. 外科治療糖尿病足慢性傷口的角色
  面對感染性糖尿病足慢性傷口,清創手術是相當重要的臨床處置,藉由清創手術可以去除所有的壞死組織,讓細菌無法利用壞死組織生長繁殖,一旦壞死組織能夠清除乾淨,可以刺激傷口表面進行癒合,新的肉芽組織才能快速生長。清創手術可經由四個機制改善糖尿病患者足部潰瘍的病情:1.移除局部壞死組織。2. 刺激傷口癒合。3.確認局部無組織角質過度增生或腫瘤的出現。4.減少局部感染與細菌形成之生物膜。而且在進行適當的傷口清創手術之後,局部抗菌治療才會出現具體療效。
  若糖尿病足慢性傷口病人併發嚴重的傷口感染,如氣壞疽、壞死性筋膜炎或發生敗血症,一定要儘速施行手術治療,否則光使用抗生素可能無法控制感染。此時由足部表面皮膚狀況,常無法判斷感染程度,所以手術者要有廣泛性清創準備,並給予患者足夠的支持治療與抗生素。第一次手術即須對被病菌侵犯之部份,盡量除去所有壞死組織,擴創到看見正常組織為止,以阻斷持續發炎及毒性反應。病患存活與否與積極之手術清創有絕對的相關,甚至在一些嚴重的足部感染,亦須考慮立即進行截肢手術。
  經清創手術達成傷口感染控制後,為了防止暴露的傷口組織乾燥壞死,理想的保濕敷料之使用非常重要。在慢性傷口,持續保持濕潤遠比保持乾燥有利於傷口癒合,因為持續提供一個濕潤的環境可以促進傷口自行擴創。然而患部過於潮濕,亦會使得傷口周圍的健康組織如同泡在水中,故理想的敷料可吸附大量的傷口滲出液,之後黏附在傷口上,而不會影響傷口周圍的健康組織。選擇敷料的種類取決於傷口所在位置、深度、傷口嚴重度、滲出液的量、是否需要膠布固定以及敷料的材質等因素。由於治療期間傷口會持續變化,應該定期評估潰瘍傷口,隨時根據傷口當時狀況更換適當敷料。

三. 結語 
  隨著罹患糖尿病人口增加,相關足部慢性傷口的發生率亦逐年成長。因此給予高危險糖尿病患者適當的衛教,對皮膚作定期評估以預防足部慢性傷口產生,為一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一旦糖尿病足慢性傷口病灶發生,病人須了解其嚴重性,配合醫護人員積極治療,不要有接受清創手術會讓傷口更大、更嚴重的錯誤觀念。外科手術是慢性傷口的重要治療手段,可避免傷口惡化的悲劇,以維持病人日後良好的生活品質。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0 No.1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