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可能有助於預防及改善糖尿病

維生素D可能有助於預防及改善糖尿病

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 盧建霖主治醫師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兩萬五千名的人數持續增加中。由於經濟環境的變遷及飲食型態的改變,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死亡原因以糖尿病的增加速度最為明顯。何謂糖尿病呢?顧名思義,糖尿病指的是尿液中含有糖類物質。然而,於尿液中檢驗出糖分,並不意味著就是糖尿病。因為腎臟回收葡萄糖的功能容易受到某些生理、疾病與藥物的影響,譬如老年、懷孕、運動、發燒、甲狀腺功能亢進與服用維生素C或類固醇而有關係。
一般來說,糖尿病的診斷主要依據美國糖尿病學會提出的診斷標準:
1.空腹8小時血糖濃度大於126mg/dL
2. 糖化血色素大於6.5 %
3.口服75克葡萄糖耐受測驗兩小時的血糖濃度大於200 mg/dL
4.合併有高血糖的症狀與隨機血糖濃度超過200 mg/dL

  好,現在我們來講一下維生素D,很多人都知道,維生素D的缺乏容易造成骨質疏鬆及骨折。其實,即使健康的人缺乏維生素D,還是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結腸癌、憂鬱、不孕、貧血、過敏及細菌感染等等的風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維生素D的缺乏可能也是造成胰島素抗性的原因之一。何謂胰島素抗性?就是體內胰島素接受器損壞,無法正常接受胰島素的功能。
  大約九成的糖尿病患者都屬於第2型的糖尿病,這類病人主要是因為產生了胰島素抗性及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當食物消化後被分解成小單位醣類分子,經由吸收進入到血液,就會被運輸到身體各個部位。血糖在胰島素的幫忙下,會被帶入細胞內加以利用,此時血糖濃度就會降低。倘若,當身體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將血糖帶入細胞的能力不足時,血糖便無法有效的被身體利用及儲存,因而導致血糖上升。胰島素抗性常與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高尿酸血症及粥狀動脈硬化一起發生。其實,維持健康的身體機能,改變生活型態是很重要的,透過適當的運動、定量低膽固醇的飲食,就能夠有效的控制血糖。當糖尿病後期出現胰島素不足時,就需要透過藥物來控制高血糖。
  在國外的研究認為,血液中足夠的維生素D含量,對於第2型糖尿病的預防有顯著的效果。他們觀察6,228名個案,發現血中維生素D濃度高者,第2型糖尿病罹患的風險相較濃度低者,能顯著地減少75%。同時,另外一組的研究是給予不同濃度口服維生素D補充,追蹤20年發現:長期給予較高劑量維生素D,可以大幅降低第2型糖尿病發作的危險。
  但實際上,部分專家認為維生素D對健康的人沒有益處,且對於糖尿病患者,有些小規模的隨機分派試驗,也認為補充維生素D無法改善血糖及糖化血色素的數值。其實還需要大規模及長時間的臨床試驗追蹤,才能確認補充維生素D與血糖控制的關係。
  可是現代人的維生素D普遍不足,調查研究顯示,台灣人維生素D不足的狀況確實偏高,超過6成的人處於嚴重缺乏狀態,只有2%的民眾達標。一般來說,維生素D可以透過陽光照射皮膚來合成。過去的研究顯示,一年曬三次太陽,一次半小時就可以達到一年所需要的維生素D量。但是現在太陽紫外線的UVB受到空氣汙染的影響,無法有效到達地球表面,而僅存的UVB照射到地表還會受到玻璃的阻擋,因此在室內吸收的效果有限。最好的是每天早上10點到下午3點之間,讓臉、手臂及腿部曬30分鐘的太陽,這個時間是用來增加皮膚維生素D合成最好的時機。但UVA對於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也是不容小覷,還需審慎評估。隨著環境的改變,即使每天曬太陽或是喝牛奶,要使血中維生素D濃度到達建議標準,仍有相當距離。而且現在食物大多是栽種或是以飼料飼養,內含維生素D的含量比野生出產的少很多。以維生素D含量最多的鮭魚來說,北極熊吃的鮭魚,每一百公克約有800國際單位,但是市場買的鮭魚,每一百公克維生素D的含量只剩下100國際單位。若是要靠雞蛋補充,一天要吃40顆才夠衛生福利部建議的維生素D每日攝取劑量。
  目前許多國際研究認為,對於維生素D缺乏的多數人,給予維生素D額外補充來改善血液維生素D的濃度,就能減少相關風險的產生。同時,利用血液維生素D濃度的檢測,讓高風險族群,特別是糖尿病、骨質疏鬆症、慢性腎臟病、腸胃吸收功能不佳者,補充維生素D似乎是必要的。但是為了安全起見,倘若您有特殊疾病等狀況,建議還是要跟醫師、藥師以及營養師等專業人員做進一步諮詢。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9 No.2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