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性低血糖

反應性低血糖

戴東原

  有一位中年的女性,由於懷疑自己有甲狀腺的問題,於半年前到一間大型醫院求診,檢查結果顯示甲狀腺、肝臟及腎臟功能以及血脂肪、血糖都正常,因此沒有服用任何藥物。但是她強調最近吃飯後3-4小時,有時候會出現頭暈、虛弱、噁心、冒冷汗等症狀,休息30-40分鐘後,症狀會自動消失。

  病人自訴有糖尿病家族史,外觀及臨床生化檢查正常,身高156公分、體重50公斤、血壓102/62毫米貢柱。仔細聽完病人敘述後,我就安排病人4日後來醫院接受葡萄糖耐性試驗(75公克葡萄糖溶於250毫升冷開水),其結果如下:

如何來解讀病人血糖的變化
  空腹及喝葡萄糖水後2小時的血糖值分別為每百毫升119及194毫克,符合前期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診斷。她的空腹血糖值及喝糖水後2小時,血糖值雖未達糖尿病診斷標準,但已經比正常人來得高,顯示她體內葡萄糖的利用已經有問題了。
  繼續觀察到喝葡萄糖水3小時後,血糖值降到每百毫升97毫克,3.5小時後病人出現冒汗、想吐、頭暈、虛弱,4小時後症狀更加厲害,這時血糖值降到每百毫升61毫克,心跳也增加到每分鐘84下。因病人經不起餓,吃了二個花生粩,30分鐘後再量,血糖已回升,症狀也消退了。

病人到底出了什麼狀況?
  病人所呈現的狀況稱為反應性低血糖,是自發性,跟服用藥物引起的低血糖完全不同,即便不吃東西,靠體內調適作用,血糖也會回升。這個病人依其對葡萄糖水的血糖反應稱為糖尿病前期,有時候我也會遇到初發的糖尿病人會出現這種狀況,這是因為這些病人在用餐後,米飯或麵食所含的澱粉經胃、小腸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血糖就會升高。但是這些病人較早期(第一階段)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持續會上升,促成後端(第二階段)胰島素分泌過高,所以餐後3-5小時後發生低血糖。
  正常人也有可能出現反應性低血糖,通常在餐後2-4小時發生,發生的原因說法很多,但迄今還沒有定論。由於冒汗、心跳加快、全身虛脫,病人常以為是心臟症發作。所以仔細聽病人的描述,再來確診反應性低血糖並不困難,可以消除病人的疑慮及恐慌。
  為了減肥,或是治療肥胖糖尿病,目前外科治療方法常做的是胃繞道手術。對病人來說,由於胃的容積只剩一點點,容不下正常的食量,所以稍微多吃一點就會嘔吐,有時也會發生反應性低血糖症狀,需要耐心去適應。

如何來治療
  由於過去累積了不少的經驗,我對於反應性低血糖有高度的警覺性。像這次所舉的實例,只要減少每餐澱份的攝取,少喝含糖的飲料或少吃含糖的點心,就可以預防低血糖的發生。如果低血糖仍然發生,少食多餐,主食以低升糖指數的糙米、蕎麥麵、全麥製品、脫脂牛奶為主,就有助於消除低血糖的發生。在上述處置效果仍然不佳的話,可以考慮在小腸可抑制一部份澱粉或蔗糖分解的藥物,例如阿爾發葡萄糖苷酶抑制劑(Acarbose)讓患者服用。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9 No.2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