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面對糖尿病

目前各國糖尿病患都有增加的趨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聲明,18歲以上民眾,每百人約8.5人會得到;而糖尿病的心血管併發症有心肌梗塞、中風及周邊阻塞性動脈疾病,而糖尿病也是失明、腎衰竭、心臟病、中風及截肢的主要病因,同時統計發現70歲前有近一半的死亡皆伴隨著有高血糖症狀,因此糖尿病所導致的問題,不容小覷。
有些糖尿病患治療除了口服藥物外,還須每天定時施打針劑藥物以穩定血糖。有些患者對於針劑藥物排拒度高,即便醫師已提醒不好好控制血糖,未來可能會有失明、洗腎風險,還是有不少患者相當「鐵齒」,將打針能拖就拖,結果等到開始有視力模糊等併發症發生,才願意接受針劑療法。
「打針劑就像吃維他命」,可吸收碳水化合物中的糖分,體力會變好。應讓病患了解血糖升高的原因,並每天監控血糖,了解藥物對身體的功效,像口服藥物雖然可以控糖,但效用和濃度不比針劑。針劑藥物直接注射到體內,可以提高細胞吸收血糖的效率,也會刺激腸道分泌荷爾蒙穩定血糖,並促進尿液加速排糖。糖尿病針劑藥物的種類有哪些?一般而言,三餐後可施打短效或速效胰島素,睡前再施打長效型胰島素。近期也有腸泌素(GLP-1)針劑藥物,幫助病患控制血糖、體重,並降低心血管風險。
一位年僅40歲的病患趙小姐,因類風溼性關節炎每天服用類固醇,整個人胖到75公斤,施打腸泌素(GLP-1)一年後,糖化血色素從9.9% 降至5.4%,體重還瘦了32公斤,原本過高的血壓也降了。
理想的糖尿病藥物,就是能針對每位糖尿病患者的情況對症下藥,有的人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有的則是因細胞對胰島素吸收不佳發生「阻抗」,因此首要是控制好血糖,也要避免低血糖、體重增加等副作用;其次是降低體重,並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死亡率。腸泌素(GLP-1)是一種從腸道分泌的荷爾蒙,人一旦吃進食物,會刺激GLP-1從腸道分泌,並根據血中葡萄糖濃度上升的情況,刺激貝它細胞(β cells)分泌胰島素(insulin),也會抑制阿爾發細胞(α cells) 分泌昇糖素 (glucagon) ,不但能控制血糖,研究發現也有降低體重功效。
目前新興的降血糖藥物,除了原本的血糖控制效果外,尚多了其他的額外好處,不僅增加患者的治療選擇外,更增加促進健康的額外協助,且同時改善了生活品質,對於病患及醫師而言,更能輕易地面對第2型糖尿病。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7 No.4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