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色素(A1C)達標關鍵 - 餐後血糖控制與預混型胰島素應用
糖化血色素(A1C)達標關鍵 - 餐後血糖控制與預混型胰島素應用

血糖過高應及早開始胰島素治療 避免併發症發生
常聽到「你7了沒!」,就是要呼籲糖尿病患將糖化血色素(HbA1c)控制在7%以下,減少產生併發症風險。糖尿病影響人體健康之鉅,在於糖尿病為「不可逆」之慢性病,且長時間血糖過高會引發失明、洗腎、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一旦出現併發症狀,為時已晚。即便目前有各種藥物研發出現,可惜的是仍無法阻止胰臟功能之衰退,胰臟的功能會隨血糖控制情況及年紀等因素隨之下降,進而口服藥對於血糖控制的功能會愈來愈差,而病患會開始進展到需要胰島素治療。英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提到,當被診斷為糖尿病時,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已剩不到50%。2013年Diabetes Care再指出,當葡萄糖失耐症進展至飯後血糖超過200 mg/dL時,胰臟功能只剩10~20%。此時再開始胰島素治療,血糖達標已不易。因此現今我們會建議,若三種口服藥後血糖仍遲未達標,應盡早開始胰島素治療。
一天兩針預混型胰島素 顧好早晚餐前餐後血糖
胰島素種類眾多,一般而言我們會請病患由基礎胰島素開始,搭配飲食控制,將飯前血糖先降下來。使用一段期間後,若病患飯後血糖仍高或糖化血色素(HbA1c)仍未達標,排除飲食控制因素後,我們會建議病患盡早開始使用預混型胰島素,提高A1C達標率,不僅可以減少口服用藥,也早一步避免併發症風險。
預混型胰島素兼具「速效胰島素」及「中效胰島素」,能一針同時間控制餐前及餐後血糖。因其混合了兩種胰島素,除了控制餐時血糖,也能進一步有遞延效果,控制餐後血糖,長時間使血糖平穩,因此早餐前空腹時注射的胰島素,能照顧血糖至傍晚,晚餐前注射了預混型胰島素,能照顧血糖至隔天早上。同時,預混型胰島素只需要一支筆針,病患白天打了預混型胰島素用完早餐就可以出門,直到晚餐前再打一次,對於病患來說非常方便。
量測餐前餐後血糖、配對檢視 方知劑量調整符合個人需求
使用胰島素不只具較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因其劑量調整的特色,也能帶給病患飲食及生活上的彈性。因此,病患應學習如何調整劑量,才能善用胰島素。劑量如何調整?量測血糖是最基本、一定要做到的功課,特別是餐後血糖,一定要量。餐後血糖通常會比餐前血糖數字高,很多病患因此不敢量餐後血糖,忽視餐後血糖的重要性,存僥倖心態頂多只量餐前血糖。然而,不了解餐後血糖數值,飲食及胰島素劑量就無法跟著即時調整,直到三個月量一次的糖化血色素(HbA1c)超標,才驚覺原來只有餐前血糖正常並不夠,餐後血糖也會影響糖化血色素(HbA1c),帶來併發症風險,為時已晚。
因此我們會建議病患平時就要量測配對血糖,一周中選三天、每天選一餐,進行配對血糖檢測。透過記錄餐前及餐後兩小時的血糖,再去檢視整體餐前、及整體餐後血糖狀況,也可評估餐前餐後血糖是否間距過大(大於60 mg/dL),以作為飲食及運動習慣調整。
同時,也要提醒病患,預混型胰島素帶來較多的飲食及生活彈性,劑量調整應根據血糖的狀況來調整。以使用預混型胰島素的病患來說,早上血糖偏高,代表你前一天晚上的飲食、運動及劑量因應不足,若晚上測出來的血糖偏高,則代表是白天的食物、運動及劑量搭配可能有問題。切記勿打進太多劑量後,擔心低血糖而吃進更多的食物;也不要因為能彈性調整劑量,就全然不忌口放心吃大餐,影響血糖控制。
飲食注意碳水化合物份量及低GI食物選擇 由本做起
台灣人以米飯為主食,容易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影響餐後血糖;因此建議病患在食物的挑選上,要認識碳水化合物種類,並計算吃進的量;食物的選擇也盡量以低GI(glycemic index, 升糖指數 )為主,進食後血糖不會上升過快,血糖較穩定,同時也減少熱量及脂肪生成。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7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