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眼睛病變
糖尿病眼睛病變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種醣類代謝異常的疾病,大部分病人都沒有什麼特別的症狀,只有一些不易引人注意的不舒服感覺,要是沒有刻意去檢查的話,根本無從發現。由於長期的高血糖造成血管內滲透度提高,會破壞血管的內皮細胞,引起末梢血管的硬化,首當其衝的就是血液供應豐富的器官,如中樞神經、心臟、腎臟及視網膜。所以糖尿病初期看似毫無症狀或不適,但卻會無聲無息全年無休的破壞我們身上每個器官的血管,使得細胞缺乏血液供應。
如上所述,糖尿病對眼睛的早期影響,如眼底檢查會看到微細血管瘤、細微視網膜出血點、脂性滲出物及輕度黃斑部水腫等,也常常不會讓病患感到不適或是視力下降,這是因為初期糖尿病對於眼睛的影響也是啟始於眼部的小血管病變,主要的表現就是血管內皮細胞受到破壞,引發微血栓,而受影響的感光神經細胞因侷限在較小範圍,因此病患常不易自己查覺到視力受損;隨著受影響的區域逐步加深擴大,視網膜神經細胞會因缺氧而自發生成一系列的「微分子」(像是促血管增生因子,或是刺激組織發炎的細胞激素,這些「微分子」會在視網膜內擴散,使缺氧區域附近的血管功能不良,造成血管內的重要物質如血液、蛋白質及水份溢流至血管外,產生前述血管變化,若不幸侵犯到視網膜的黃斑部,就會造成視力下降。另外,這些「微分子」除在視網膜擴散外,也會擴散至玻璃體、虹膜等處,它的另一種影響就是促使「新」血管的增生,這種「新」血管極為脆弱不穩定,容易破裂出血,且會像藤蔓一般在受影響的組織內漫佈,使視網膜玻璃體介面形成堅韌的纖維膜,形成所謂的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纖維膜進而會拉扯視網膜造成視網膜剝離,這種處理起來非常複雜,造成進一步失明的比例也比一般視網膜剝離高出甚多;另外這種藤蔓型血管生入虹膜也會造成眼內前房房水排洩通道的阻塞,進而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這型青光眼是極難處理的臨床問題,最終也常常導致視神經萎縮。
當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除了影響視網膜的血管外,也會增加水晶體的水合作用,這會使水分快速進出水晶體,使得水晶體聚光能力快速的改變,此時,糖尿病患者會有忽然視力變好或變壞的感覺。這種感覺很突然,且詳細檢驗度數,度數是真的會改變,有時近視度數增加了,有時遠視度數增加了,甚至連散光度數都改變了,此時若血糖控制得法,度數及視力將可逐漸恢復。另外,高血糖造成水晶體內葡萄糖的代謝產物山梨醇堆積,濃度昇高,會使得水晶體內外滲透度壓改變,大量的水份 進入水晶體內,導致水晶體出現點狀或雪花狀的混濁。有些病患可能在短時間(幾週)內水晶體完全混濁,變為成熟的白內障。
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症的病人約佔糖尿病患者的三分之一,罹患糖尿病的時間愈久,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症的比率就愈高。根據統計,糖尿病病程十年約有百分之二十有視網膜病變;再過十年,比例增加到百分之八十。糖尿病患者得到白內障的機率比正常人高,一般而言,約為正常人的二至四倍,若患者年齡小於四十歲,機率甚至高達二十倍。至於糖尿病病患是否更容易產生青光眼?以目前流行病學的推論結果並不是很肯定 ,但可以確定的是血糖的控制良好與否與產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很大的相關性。雖然,良好的血糖控制並不能完全防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但卻可以有效的延緩病程和減輕病變程度;而眼科醫師的介入,主要的目標就是希望能維持目前的視力不再惡化。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要靠新陳代謝科醫師定期檢查,控制血糖於正常及穩定的範圍外,也需要靠眼科醫師的協助來照顧眼睛健康。如果您是糖尿病患者而不曾讓眼科醫師檢查過眼睛,或超過半年至一年以上沒有檢查視網膜,請馬上安排就診,因為糖尿病視網膜症是導致成年人失明的主因之一,我們應重視糖尿病視網膜症的嚴重性。「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有效防止或減少糖尿病病患失明的最好方法。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6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