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不好,房子會倒!骨質疏鬆可能會影響手術成效

地基不好,房子會倒!骨質疏鬆可能會影響手術成效

成大醫院骨科部、關節重建中心 戴大為醫師

  「我的骨密度T值已經到了負2.8,你說算是骨質疏鬆,這樣我下個月還可以來開刀嗎?」吳太太擔心地問。
  「如果您是建築師,您應該不會想把房子蓋在土石鬆動的山坡地吧?」
  我向吳太太簡單打了個比方,解釋骨密度和人工關節手術的關係。
  「骨科醫師也一樣,也會擔心把人工關節放在很疏鬆的骨頭上,會不會發生土石流?骨頭支撐不住,人工關節就陷下去了。」
  「蛤?那怎麼辦?」
  「您的髖關節已經痛到不能走路了,再這樣拖下去也不是辦法。其實,手術和治療骨質疏鬆是可以並行的喔!」

  在高齡社會中,骨科手術是很常見的一種治療方式,尤其是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和脊椎手術。然而,對於年齡較大的患者,手術可能會面臨更多的風險。
骨質疏鬆可能會導致手術失敗
  2020年一項發表在《JBJS》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對124名年齡超過50歲、需要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或胸腰椎手術的患者進行了調查。該研究發現,其中45%的女性和20%的男性患有骨質疏鬆。這些患者可能會面臨更高的風險,如手術失敗、骨折和其他骨科手術後併發症的風險增加。
  骨質疏鬆是一種慢性病狀,通常發生在中年和老年人身上。它導致骨骼變得脆弱和易碎,增加了骨折的風險。如果骨折發生在手術後,復原時間可能會更長,患者的康復過程也會變得更加困難。因此,在手術前後及時進行骨密度檢查和相應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基於這項研究的結果,骨科醫師和其他醫療專業人員應該更加關注手術前的骨骼健康。透過骨密度檢查,醫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骨質狀況,並與患者一起討論治療方案。此外,進行骨質篩檢還可以幫助預測手術後的風險,在手術前後進行必要的預防措施,減少術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因此,這篇研究的主要作者提出了一個「骨骼健康優化」(Bone Health Optimization)的概念,推廣骨科手術前的骨密度篩檢。
誰需要在手術前接受骨密度檢查?
  根據2019年國際骨密度測量學會(ISCD)的建議,以下患者屬於高危險群,建議應於手術前後進行骨密度檢查(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
˙糖尿病(>10年或控制不良)
˙炎症性關節炎(如類風濕關節炎)
˙慢性類固醇使用(每天超過1顆〔5 mg〕,持續3個月以上)
˙50歲以上,曾有脆弱性骨折患者(沒有撞很大力就骨折)
˙慢性腎臟疾病,3、4、5期(腎絲球濾過率GFR < 60)
˙活動能力受限
˙吸菸
˙手術中發現骨質差

  這些患者可能會面臨更高的風險,如手術失敗、骨折和其他骨科手術後併發症的風險增加。
  對於大部分接受人工關節手術的患者來說,沒有必要因為骨質疏鬆而延遲手術。骨密度檢查與骨質疏鬆症的治療,可以在手術前就開始,也可以在手術後再進行。
「為什麼我的醫師沒有告訴我?」
  既然骨密度這麼重要,手術前醫師怎麼沒有對每一個病患做篩檢呢?因為臨床實務和理想總是有些差距。
原因1無法立即改善
  骨質疏鬆屬於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無法立即改善。除了某些脊椎手術會需要先治療骨質疏鬆3至6個月再進行手術外,其他骨科手術不需要因為骨質疏鬆而延遲。
原因2多數人需要自費
  對大多數接受人工關節手術的患者而言,骨密度檢查需要自費。(只有已經脊椎骨折、髖部骨折或符合其他少部分條件者可以健保給付做骨密度檢查。)醫師需要花很多時間說明檢查的理由,並且在檢查後解釋結果,而這在繁忙的骨科門診中很難做到。
原因3影響的因素太多
  影響手術後長期結果的因素太多了,想要解釋也解釋不完,例如:糖尿病、抽菸、運動這些因素也會有影響。健康是自己的責任,不是醫師的責任。
「我該怎麼辦?」
  骨質疏鬆是一個慢性病,或許不會立即致命,但是一旦發生骨折、植入物鬆脫等狀況,影響生活品質甚鉅。糖尿病患者若是血糖控制不佳,骨頭結構強度也會明顯下降。無論是否正在考慮手術,如果您或是家人、長輩、朋友有上述危險因子,不妨主動於健檢或就診時安排骨密度檢查。
  高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習慣以及健康的生活型態是預防骨質疏鬆最重要的原則。若已經被診斷為骨質疏鬆,則應配合專業醫療介入、規律用藥。現有的骨鬆藥物多以長效型針劑為主,僅需半年或一年施打一次,即可阻止骨質繼續流失,近年亦有促骨生成藥物,讓嚴重骨鬆的患者有更多選擇。

本文節錄與改編自《退化性關節炎診治照護全書》(戴大為,原水文化,2024)更多相關篩檢、治療、飲食與運動保健的資訊,請參考本書及《骨質疏鬆&肌少症診治照護全書【暢銷增訂版】》(原水文化,2023)。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4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