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變飲食
糖尿病腎病變飲食

糖尿病會因長期控制不佳,而增加慢性併發症的發生率,常見的慢性病發症有小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神經及足部病變。其中小血管病變包括腎臟病變及眼底病變。
當被診斷有糖尿病腎臟病變時,接下來一定會問「我可以吃什麼?」,首先需了解營養治療的目標仍是著重於良好的血糖、血壓及血脂的控制,因此,在飲食上要有足夠的熱量攝取、選用適量優質的蛋白質、注意鈉離子(鹽)不過量食用、甚至需依尿量多寡及血鉀或血磷數值,而調整飲食中鉀或磷的攝取量。
糖尿病腎病變第三期以後,營養師會建議病友三餐需選用適量優質的蛋白質,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為每日0.8公克/公斤體重,若以50公斤體重來計算之,則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40公克,其中必需有一半以上的蛋白質需來自蛋、黃豆及其製品、瘦肉類及魚等優質的蛋白質來源之食物。因一般魚類或瘦肉類約1兩即含有7公克蛋白質,蛋1個或豆漿260 cc、五香豆干2片、豆包半個也含有7公克蛋白質,因此估算結果,每餐約只建議攝取1兩肉類或1個蛋或半個豆包或260 cc豆漿之蛋白質食物。
蛋白質食物攝取量減少了,但仍必需有足夠的熱量攝取,以預防體內組織中蛋白質分解,降低含氮廢物的產生。因為米飯、麵食類及根莖澱粉類食物中也含有蛋白質,而這些食物的蛋白質是屬非優質蛋白質,過量食用這類食物,會增加非優質蛋白質的進食量。因此建議一餐米飯攝取量約半碗至8分滿即可,其餘熱量不足之處,可以用低蛋白澱粉(煮熟後呈較透明之澱粉)如太白粉、地瓜粉、藕粉、冬粉、米粉、西谷米等來補充,亦可用市售醣類補充品如粉飴或糖飴來增加熱量攝取。
另外也可以增加健康油脂(橄欖油、花生油等植物油)的使用量,也是補充熱量的聰明選擇,在糖尿病時期三餐飲食被衛教需低油烹調,當進展至腎病變階段,少油烹調法已不適用了,反而建議肉魚類食物可以沾上太白粉或地瓜粉後油煎或油炸,蔬菜採用油炒,如此才能有足夠的熱量攝取,用好油、適量用油為糖尿病腎病變時期油脂使用黃金原則。至於個人每日營養建議量,可以請醫院營養師為病友量身訂製,設計專屬於個人的飲食營養建議。
注意鈉離子(鹽)不過量食用,減少鈉的攝取,每日鈉的建議攝取量為2300毫克,約為1茶匙的鹽(6公克)。日常飲食避免食用加工食品,並謹慎使用醬油、鳥醋、味精、沙茶醬等調味品。因 1.2茶匙醬油、1茶匙烏醋、1茶匙的味精或2.5茶匙蕃茄醬中的鈉含量也約等於1公克鹽(400毫克鈉)的鈉含量。所以當使用到其他的調味品時,鹽巴的用量一定要減量,才不會過量食用。
那要如何烹調出減鹽健康美味餐點呢?烹調上的小技巧有,酸味的利用-在烹調時使用醋或檸檬、蘋果、鳳梨、蕃茄等水果的特殊酸味食材,可增加食物風味。原味的利用-使用香菜、草菇、海帶、洋蔥、香草等味道強烈的蔬菜,來增添食物的美味。鮮味的利用-用烤、蒸、燉等烹調方式,保持食物的原有鮮味,以減少鹽及味精的用量。中藥材與香辛料的利用-使用少量人參、當歸、枸杞、川芎、紅棗、黑棗等中藥材及胡椒、八角、蒜粉等香辛料,可以減少鹽的添加。低鹽佐料使用-多用酒、蒜、薑、胡椒、八角、花椒及香草片等低鹽佐料,達到變化食物風味的目的。
在平時生活中或常規的抽血檢查後,要多關心自己一些,當每日尿量小於1000 cc或血鉀值過高時,適度限制飲食中鉀的含量是必需的,鉀離子普遍存在於各類食物中,且易溶於水,因此可將蔬菜及肉類切洗後,以滾水川燙過後再烹煮,可減少鉀離子攝取量。一般燉肉湯、滷肉汁、果汁、瓜類水果、奇異果、根莖澱粉類及奶類食物含鉀量會較多,建議謹慎食用。
當腎臟功能下降時,除了血鉀以外,血磷也是比較容易異常的電解質之一。當血磷過高時,會刺激副甲狀腺激素分泌及副甲狀腺細胞的增生,副甲狀腺激素作用於骨骼組織,促使骨骼中鈣游離至血液中,長久下來引起腎骨病變,因此,控制血磷可以預防腎骨病變、副甲狀腺腫大及皮膚搔癢等症狀。當血磷過高時,對含磷高的食物如乳製品、乾豆類、全穀類、內臟類、堅果類及可樂、汽水、肉鬆、卵磷質等食物建議避免食用,除了飲食調整外,還必需配合醫囑,正確及確實的使用磷結合劑(一般使用鈣片),才能有正常的血磷值,磷結合劑可以分成細顆粒後,均勻的與食物混合食用,效果會最好。
除了飲食調整外,鼓勵病友們多從事戶外活動,接受陽光洗禮。因維生素D的來源可分為外源性(食物來源)及內生性(身體自行合成),在紫外線照射下,皮膚下膽固醇會轉變成前維生素D3,前維生素D3再經肝臟(25(OH)D)及腎臟(1,25(OH)2D)作用,即可合成活性維生素D3,維生素D在腸道中會幫助鈣質吸收,因此,適度走出戶外曝晒陽光是維持體內25(OH)D濃度的最好方法,多活動也可以增加血糖的代謝,讓血糖更穩定。
糖尿病腎病變後,營養醫療以適量蛋白質、足夠熱量及低鹽飲食為原則。飲食內容的調整,建議能由專業營養師來評估並建議,加上病友的配合及努力,才能達到良好的血糖、血壓及血脂的控制目標。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6 No.2 糖尿病家族》